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不仅要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还要在家庭里担任妻子、妈妈、女儿等多重角色,要把这些角色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我市部分“五好家庭”,聆听“半边天”们为经营好家庭所做的动人的点点滴滴。

黄少兰夫妇和孩子们开心合影。赵洋/摄
梧州市社会福利院内,四个残障儿童和黄少兰夫妇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这份与血缘无关的爱,超越了亲情——
爱心伴她一路同行
2008年3月,梧州社会福利院招聘“模拟家庭”的“爱心妈妈”。黄少兰与爱人郑秋生放弃在广东待遇好、收入稳定的工作,应聘这一特殊而又陌生的“岗位”。
黄少兰夫妇的任务是:让四名从出生、发病到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残障儿童重新得到家庭的温暖,在爱的包围中健康地成长,坚强而快乐地活着。
在此之前,已有两位“爱心”妈妈离开,理由是“太辛苦,照顾不来”。刚与孩子们相处一个月时,黄少兰也觉得难以坚持,但是福利院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顶替,就让她再坚持一下。结果,黄少兰和孩子们再也没有离开过彼此。
身兼“数职”的“母亲”
残障儿童经历着与生俱来的不幸,他们的听觉、味觉、触觉甚至本体感觉紊乱,先天性的缺陷使他们时常四肢抽搐、呕吐、大小便失控。
五岁的吴振礼是脑瘫儿,三岁时还需要父母横抱在胸前。黄少兰坚持每天给他做十多次康复按摩。四岁时孩子的腰和腿才慢慢地强壮起来,开始学着用手抓东西。
十岁的吴敏连大脑发育不良、患多动症,大人不注意时,她会爬上1米多高的窗户往外跳。于是,黄少兰家中装上了福利院大楼唯一的防盗网,家中大部分电插座也贴上了胶布。十岁的吴奥洁患唐氏综合征,十岁的吴如萍失语、大脑发育不良。
在这个特殊的家中,黄少兰身兼母亲、保姆、老师、保健师四个角色。白天,她要为孩子操办美味而有营养的三餐;晚上,夫妇俩得为孩子们洗澡;两点、四点、六点得服侍孩子们大小便。
黄少兰对孩子们充满慈爱,“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由于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从事钣金设计的丈夫也辞去工作,一同照看、教育残障孩子。黄少兰的三个亲生儿女知道妈妈不能常回家,就时常带着孙儿孙女上门看望她。
“他们是我今生的牵挂”
在报送评选梧州市五好家庭的材料中,写着这样一段话:为了孤残儿童,在老母亲患病卧床直到临终,黄少兰都没能替母亲擦过一次身,喂过一次饭。
当记者探讨这段话的真实性时,福利院老师白梅回忆,这是去年的事情。为母亲奔丧时,黄少兰曾离开两天,期间四名孩子全部不吃不喝,只是喊着“要妈妈”,急得福利院连忙通知黄少兰回来。
当黄少兰熟悉的脚步声从楼道中响起时,四名孩子夺门而出,就在楼道里紧抱着她的腰和腿,大声哭喊:“妈妈,我饿!”
孩子哭,黄少兰自己也哭。黄少兰说:“呆在一起那么久,孩子已当我是亲妈了。”
在黄少兰家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幅画。每当看到这幅画,她总会默默流泪。画上有深邃的宇宙,闪烁的星星,还有美丽的地球。画的作者是吴振能———一个五岁的肢残孩子,他曾是“模拟家庭”中的一员。
去年11月底,吴振能被一户美国家庭领养。黄少兰说,临分别时自己紧抱着吴振能,尽管满心满眼都是不舍,但是她从心底希望他能过得更好。
五年的时间,黄少兰和孩子们建立起了浓浓的亲情。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黄少兰觉得无限欣慰。她说:“我爱我的孩子们,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一直陪伴着他们。他们是我永远的宝贝,今生的牵挂。”
(本报记者 赵洋 通讯员 李冰 实习生 严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