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以后,人们生活中一个最热的话题就是雾霾。当充满尘埃的空气陆续把座座城市包围,绿树蓝天,青山秀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度的宣传更让市民对于植树造林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35个植树节,当天,我市掀起了植树造林的热潮,仅市区,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就有一千多人。
然而,对于许多群众来说,植树节一年才一度,我市平常组织的大型植树活动也不多,能真正参与其中的人自然有限。在新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理解“植树节”的内涵,又该如何更好地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呢?
全民植树机会不多
市民邓先生对于自己上世纪90年代的植树经历有着美好的记忆:一群半大少年,拿着足有半身高的锄头等工具,走了好远才到了可植树的山头。大伙三五成群地结伴挖坑、浇水,然后眼巴巴地等着树苗运上山栽种。他回忆说,当时无论是父母的单位,还是自己学校,都会组织集体植树活动。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他发现植树节孩子到野外植树的机会少多了。
记者询问了市内的不少学生后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都知道3·12植树节的日期及其内涵,但很难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植树”活动。“我们只是在教科书、老师口中了解到有植树节这回事,但是,我们哪有机会去野外种树?” 梧州某高中生小罗说。
不少老师坦言,“安全”要比“植树”更重要。“‘00’后们从小被好几个长辈看护着,连带去远一点的地方郊游,家长们都担心出事,更别说让孩子们拿着锄头等工具长途跋涉了。再说,以学生的技术,种下的树很难存活。”
事实上,即使是成年人,能参与植树的机会也不多。一些市民表示,现在单位组织的大型植树活动并不多,自己想自发去植树,也不知该往哪里植。
记者从有关建设单位获悉,很多时候,市民自发植树存在无序性,植树技术参差不齐,而公园和绿地的绿化都由专业公司设计,由市民去植树不但成本高,树木的成活率也很难得到保障。事实上,在梧州以往建设的新区公园地块,也曾经出现过因为植树规划不当以及树木植下后未得到有效管理,造成树木集体枯死的现象。因此,目前我市重要的绿化工作都是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的。而即使是有组织的植树活动,出于维护现场秩序,保护市民安全和保障植树成效的考虑,也不可能一次性组织大规模的群众去同时参与。
增绿爱绿同样重要
植树节许多群众没能参与植树,这是否意味着它的作用在淡化?非也。
在昨天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市委书记刘志勇明确指出,要通过党委政府引导、大家参与的形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过评比、奖励、送花赠花等方式,提高市民对美化绿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市民美化绿化城市的意识。
也就是说,植树节植树固然重要,利用植树节对市民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同样也很必要。事实上,通过每年一度的植树节以及开春植树活动,我市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已形成了“义务植树,人人有责”“梧州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观念。
那么,植树节若没能参加有组织的植树活动,市民还有什么途径参与美化绿化城市呢?
虽然很少有机会参加集体植树活动,但市民欧阳熙位于河东闹市的家却被绿色植物打造得如同一个小园艺馆:三步成景的绿化长廊四季常青,小径两旁栽种假槟榔、桂花等小树,还有小小的草坪环绕,几乎屏蔽了外界的噪声和污染。
欧阳熙说,梧州的市区家庭几乎都会种几盆花草点缀居家环境,更有一些爱好养花种草的人,将自家的阳台或小院子打造成“空中花园”。其实无需刻意植树,在家里种养花草,不仅可以净化家中空气,同样也能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抹绿色,增加绿化率。
记者也从市政管理局了解到,为了创建全国园林城市,我市正在鼓励市民通过认领盆栽、见缝插绿等形式,来为城市增添绿色。
市创园办工作人员黄先生认为,当下,已较少机会再组织大型的植树活动,因此新时代的植树节,应当被赋以新的内涵,让该节日在 “绿色环保”、“爱护花草”上发挥新的功用,通过理念影响社会,而不是固守于“谁植树”、“怎么植树”的表层含义。市民自觉爱护绿化的行为,同样是践行植树节内涵的一种体现。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