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郑玉华)王容玲,藤县太平镇二中英语教师,正值42岁壮年,却在2010年被诊断患上肾衰竭。2012年,她的疾病发展为尿毒症,肾衰竭晚期。王容玲病倒了,病魔逼迫她离开了讲台。现在她只能在家静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3月16日,梧州市红十字会在一中花圃、白云山公园设点,举行大型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宣传活动,让更多群众能够理解及积极参与器官捐献的大爱行动,同时也呼吁大家更多地关注器官衰竭的患者。
乡村老师受病痛折磨
“每三天就要做一次血液透析,如果不维持治疗,几天后人就开始浮肿,东西也吃不下,整个人没有精神,十分难受。”3月15日,记者跟随梧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太平镇二中看望王容玲时她对记者说,王容玲没有想到,曾经作为藤县教育系统一名出色篮球队队员的她,如今竟会连走路都感觉困难。在夏天也会感觉寒冷,病情加重时甚至呕吐、头晕、流鼻血。
“每个月至少9次血液透析,费用将近7000元。”为了治病,王容玲和丈夫还不得不把房子卖掉,搬到学校宿舍居住,但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他们依然入不敷出。如今,王容玲的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继续进行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另一条就是进行肾脏移植。
王容玲已经到解放军303医院进行了诊治,但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移植手术几十万的巨额费用的负担,还有一个让人叹息的现状:等待肾源,短则1年,长则5年。
我国每年约有150万器官衰竭的患者等待器官移植,但是每年能够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因为我国人体器官无偿捐献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多的患者苦苦等待适合器官出现的过程中,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对此,王容玲无奈地说:“能不能做手术,要看缘分。”
器官捐献获市民认可
3月16日,在大型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宣传活动的现场,我市陈彩园、黄愉发、甘良华等5例已实现器官捐献者的大爱故事,让市民感动之余,也对器官捐献的爱心事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少市民主动签下《中国人体器官捐赠自愿书》,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市民徐国励在自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说,通过媒体、网络的报道,她开始关注器官捐献的爱心行动,“人死不能复生,死后还能做一些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徐国励豁达地说,她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积极支持。
据市红十字会统计,活动当日共有8人签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赠自愿书》,此外,还为肾衰竭教师王容玲筹集善款783.5元。
更多的市民,还可以通过红十字会爱心账户给王容玲捐款,向被病魔折磨的园丁伸出援手。
■相关链接
1.梧州市红十字会爱心账户
开户名称:梧州市红十字会
开户账号:4500-1648-6560-5922-2666
开户银行:建设银行河西支行
捐款请在汇款单上注明“救助王容玲”
现金捐款地址:西环路中段116号(市卫生局内)二楼梧州市红十字会办公室
捐助热线:0774-3888712,联系人:周先生
2.王容玲个人银行账户
开户人:王容玲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
账号:6228411530086643814
在白云山风景区门口,一市民签字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西江都市报记者 郑玉华/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