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万立平)小牙是梧州学院工商管理系大一学生,去年他在一手机专卖店买了一款手机,没用几天就发现手机屏幕坏了,于是他将手机拿回专卖店维修,等维修好拿回来检查才发现,专卖店给他换的竟然是旧屏幕。
“当时并没有想到拨打12315维权,如果被骗就只能当是拿钱买教训了。”这是小牙对买到假货或者质量不好商品如何处理时的答案。近日,记者通过采访梧州部分大学生发现,多数大学生表示不会主动维权,且较少接触维权教育。
记者昨日对梧州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采访,在采访的数十位大学生中,过半大学生表示若消费遇纠纷,不会主动维权,遇到被骗情况,要么与老板协商,要么自认倒霉。
梧州学院一李姓同学表示,大学生买的东西一般都不会太贵,所以遇到质量不好或者假货的,就直接扔掉,一般不会想到去消协投诉。
同时,采访中,少部分同学则认为,自己买东西时会货比三家,所以不会担心买到假货或质量不好商品。
采访中,不少大学生向记者坦言,自己在学校从未接触过关于维权方面的教育,“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学校没有开展关于维权方面的活动,也未见有学生协会组织这类活动,倒是看见很多商家打着‘3·15’的旗号进校园宣传。”牙同学感慨地说。
据记者了解,我市不少大专院校都没有关于消费维权方面的组织或者社团,学校里也鲜有关于消费维权的宣传海报或者标语。梧州学院一学生表示,“我们学校跟消费维权算得上是稍微有点联系的就是法律协会了,但是协会平时组织的大多是辩论、模拟法庭类的活动,没有组织过消费维权类活动。”
“学校以后可以组织多一点关于消费维权方面的活动,例如知识讲座、情景剧什么的,帮助学生增强维权意识,更好的维护自己权益。”采访中,梧州职业技术学院一学生提出以上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