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辖区内的残疾人和低收入困难户就业,梧州市万秀区城中街道党工委联合民主社区党支部,于去年5月在四坊路成立了阳光手工工场,为困难群体提供来料加工服务,扩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然而,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手工工场如今却面临货源供给不稳定的问题,且由此引发了手工人员不稳定、计件单价偏低等连锁反应。
现状:订单来得断断续续
3月14日上午,家住四坊后街的市民梁阿姨早早来到阳光手工工场。看到工场内堆放了一袋袋塑料衣夹,梁阿姨知道,今天自己有活干了。“我来这看了好多回,总算等到了这次来货加工。”
工场管理员梁振光说,由于大部分工厂春节休假,且受经济大环境以及出口订单量减少的影响,现在工场来料加工的货源不稳定,要找到长期供应货源的厂家不容易,因此即使加班加点也要将货赶出来,以留住供货商。
货源不稳定也导致了手工人员的不稳定,“订单来得断断续续,有的人看工场一时没活干,就另找其他工作了。要是刚好工场来订单,我一时也找不足人手干活。”
此外,手工计件单价偏低,也造成了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据了解,阳光手工工场也为居民提供手工刺绣、档案袋、手工贴纸、手工串珠及各类衣夹等工艺半成品加工,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是残疾人或老年人,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手工加工活,只能从事简单的衣夹组装、装排等手工活,而这类手工加工的计件单价却很低。
出路:借鉴经验扩充货源
相比阳光手工工场,于2009年成立的梧州市残疾人阳光家园(以下简称“阳光家园”)的货源情况,则相对稳定不少。
阳光家园的前身,是市残联依托梧州日新塑料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的市残疾人庇护工场,主要面向市区范围内的智力、肢体残疾人,工场按照每个残疾职工的能力安排他们从事塑料衣架、衣夹等产品分类整理、堆叠、装排等各种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名职工每月所得的工资约为200到300元不等,基本能满足自身的生活费用。同时,阳光家园的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财政部门每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下拨专款,为残疾员工发放交通费用补贴。
市残联劳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杨霓表示,尽管受市场影响,阳光家园偶尔也会遭遇工作短缺的情况,但由于获得市内企业及政府的支持,在此工作的残疾人收入仍比较稳定。
因此,对于阳光工场的处境,她建议,重要的是扩充货源,“除呼吁政府建立政策扶持以及爱心企业提供帮助外,还可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多开辟货源订单的渠道。”
同样属于手工项目的蝶山区工会“巧手女工”创业培训基地,则为阳光工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关键在于提供适销对路的货品。
创业培训基地于去年挂牌成立,主要以丝网花制作为主要培训方向,为蝶山区辖区的困难职工、困难农民工、计生困难对象免费提供材料及制作场地。蝶山区总工会主席郭秀英告诉记者,培训基地由自治区总工会负责提供货源,手工人员所制作出来的作品,由蝶山区总工会统一回收,面向社会及单位团体销售,丝网花的市场前景不错,有插花、胸花、发饰、工艺笔等品种,手工精致的胸花,单价能达到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