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讯 (记者 黄祎婧)早前,本网发起的救助藤县肾病女教师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详见热心群众总动员 爱心力挺患病女教师——《患病女教师的“三八”节心愿》追踪)在热心人士的踊跃捐款下,王容玲至今已经筹集到16万元的医疗费款。相比与40万手术费用的差距,王容玲更担心的是肾源问题,“我是O型血,医生说几率比其他血型的更低一些。”
据了解,随着我国死囚器官来源的逐渐减少与活体器官捐献的严格管制,人体器官捐献成为合法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每年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多达1.59万人,器官的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很多患者都在无尽的等待中逝去。
“只有推动人体器官捐献这项工作,才能让王容玲老师等器官衰竭病人有更多重生的机会。”梧州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黄超亮说。梧州市自2012年7月实现首例人体器官捐献后,至今已经实现了5例人体器官捐献,受惠患者14名。截止2012年3月26日,梧州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达到42人,藤县塘步镇大元村的涂振权就是其中的一员。
今年2月,涂振权帮助已故儿子捐献了有用器官,让三名病危的患者重获新生,随后,他和女儿也签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自愿书》,正是因为有涂振权这种无私奉献的好心人,才让王容玲等器官衰歇患者仍怀有希望。
延续儿子的生命,是涂振权最大的初衷。“我儿子才21岁,就这样走了,太可惜了,什么也不能留下吗?”为了让儿子能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他为儿子作出了捐献有用器官的决定。这个决定当即引来了一些不理解的声音,“入土为安”的传统烙印太深了,连涂振权都惊讶自己会这么“大胆”,他想了一个小时,最终没有动摇。
“即使到了今天,你们来村子里宣传我做了多么好的一件事情,他们也未必会全部理解我的行为。”涂振权知道,在亲戚朋友以及村里人的心中,他做了一件前所未有“出格”的事。但他不后悔,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儿子。
黄超亮表示,在科学观念如此普及的今天,“入土为安”、“签捐献自愿书不吉利”等传统观念,仍然是推动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最大阻力,像涂振权这样觉悟较高的家属还是少。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群众并不抗拒生后捐献器官,但是一说到要签字作实,都觉得“不吉利”。
另外,人体器官捐献的知晓率较低也是一大阻力。无论是梧州市区,还是三县一市的城镇居民,对器官捐献的认识都十分模糊。“以前只在电视上见到过,从来没有在生活中听到过。” 儿子被宣布脑干死亡后,涂振权才第一次在医生口中得悉有器官捐献这个事。而帮助王容玲筹款的同乡们,也一直认为器官捐献是有偿的,“我们需要筹多少钱给捐献者呢?”后来,经过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解释,他们才明白器官捐献是自愿无偿的,器官移植所需的费用并不是购买器官的钱,只是支付器官保存维护、运输以及手术的成本。
为了让市民对人体器官捐献有正确的认识,梧州市红十字会从去年起开展了多项宣传工作,(点击查看《器官捐献 让爱延续》访谈),今年3月份梧州市红十字会先后在鸳江丽港、白云山公园等人流聚集地举行了人体器官无偿捐献宣传活动,通过板报宣传、播放视频、派发资料等方式,向市民群众普及器官捐献的意义和程序,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和咨询。其中,市民陆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建议,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申请应该更方便,“就像献血点一样普遍,或者在互联网上就可以申请。”对此,市红十字会表示,会考虑市民的建议,在提高宣传频率的同时,为有申请意愿的市民提供方便。
作为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和志愿者,涂振权积极参与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活动,3月9日上午,他和两个女儿在鸳江丽港的活动现场向路人派发宣传资料。“想当初,无偿献血在村民心里也是一件‘恐怖’的事,现在大家也慢慢接受了,无偿器官捐献也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涂振权说,他愿意身体力行去宣传推广,终有一天,大家会明白人体器官捐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