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农历清明节,上午8时许,张家明与八名亲属坐上公共汽车,来到松鹤园拜祭先人。
在骨灰寄存楼取出父母亲的骨灰盒后,张家明他们在祭祀台的一角铺好薄膜,开始摆放祭品。没有乳猪油鸡,不烧鞭炮纸钱,张家明和亲人点上几支香烛,倒上三杯绿茶,摆上发糕、苹果、甘蔗等水果供奉先人,张家明还拿出手机,播放了一首父母爱听的粤曲《帝女花》。“阿爸,阿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你的孙子在北京读书,不能回来。”张家明翻开了手机的相册,细细地说起儿子一辈人的情况,仿佛双亲就在眼前。
“阿爸,这是你生前爱喝的绿茶;阿妈,这是你以前喜欢吃的发糕,我们都拿来了。”张家明的父母生前是普通的企业职工,生活一直很简朴,绿茶和发糕他们家必备的祭品。前几年,张家明他们会带乳猪、纸屋、鞭炮等来拜祭,但今年他们只带了这几件别具意义的祭品。“清明节是寄托生者对逝者的无限哀思与怀念,形式、供品不是最主要,重要的是一份心意和缅怀、追思、感激先人之情。”张家明这样解释他们的供品变化。
亲属分别上香拜祭先人后,张家明将供奉的苹果、发糕等分给大家吃。“传统习俗说吃了拜祭的供品会得到先人的保佑,更重要的是不浪费食物。”张家明说。
在休息间隙,张家明仔细观察周围前来拜祭的人群,他发现节俭拜祭的不仅仅是他们一家,“明显感觉到携带鲜花来拜祭的群众多了,烧纸钱、放鞭炮的少了,大家都倡导节俭、环保拜祭。”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