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一到清明,市民纷纷前来悼念逝去的亲人,但也有一些无人祭奠的骨灰。 “自2010年搬迁后,目前殡仪馆还有约2000个骨灰盒无人认领,既不续费,也不告知放弃,处于被遗忘的境地。”梧州市殡仪馆馆长许长转介绍。
两千骨灰盒无人认领
“整个骨灰楼总共约能容纳骨灰盒两万多个,因为容量有限,目前无人认领的近2000个骨灰盒部分从骨灰楼拿了下来,但没有进一步处理。”梧州市殡仪馆服务部部长雷志明说。
雷志明介绍,这些“无主”骨灰盒多数在上世纪80~90年代期间开始入园寄存,最长的估计已经存放了20~30多年,不少人留下的联系方式是住址或单位地址,一旦搬迁或更换工作,就很难联系上。即使有来查找的,一般也是隔代人,找的是祖辈的骨灰。追根究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家庭原因导致的,而有些是死者亲属出门打工,没有及时交费。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在意外事故中死亡的人员,联系不到亲属,以及一些逝去的流浪乞讨人员。
“骨灰盒寄存分临时寄存和长期寄存。现在的‘无主’骨灰盒多是超过十年没有交费的,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在殡仪馆迁移的时候将这些骨灰盒也一起带来了新馆进行特殊存放。”殡仪馆馆长许长转介绍,如果补交费用的话,即使按照最低收费标准,预计这些骨灰盒拖欠了约十数万元的管理费。
提倡环保方式处理骨灰
“无主”骨灰的出现是否因为 “死不起”?据了解,目前梧州市财政每年拨付全市无人认领遗体处理费10万元。而市殡仪馆的普通骨灰寄存分两种收费方式,由市民自愿选择,骨灰盒每盒寄存费一年100元,骨灰坛每坛一年200元,拜祭骨灰收费一次5元,相关费用按桂价费[2009]4号文件收取。而市民第一次寄存骨灰时,领取的寄存证上已经注明,“超过6个月未续费,就当无主骨灰处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处理方式包括海葬、花坛葬等符合公序良俗的方式,但是殡仪馆还是开辟了专门的空间用于存放。
而除了存放成本,针对市民关于殡葬费用的疑惑,许长转回应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市殡仪馆对五保户、“三无”人员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而用。而骨灰盒等祭奠物品价格则完全由市场控制,他们严格按照物价规定,所有物品的利润不会超过进货价的30%。许长转坦言,其实礼仪等专业服务才是殡仪馆的主要利润项目,其最大的成本来自人力和培训,这也是迎合部分市民“厚葬”的心理和需要。
记者在市殡仪馆公示的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表上看到,基本殡葬服务项目最低收费标准共860元,其他服务根据内容的不同和档次高低,还分为四大套餐,价钱在2340元至3680元不等,另外还有25个收费项目由客户自行选择。据了解,一般情况下,普通家庭都会选择中档套餐(约2880元),并附加各类中等价格的自选服务,平均花费4000元。此后,便是每年100至200元的骨灰寄存费。
梧州市民政局福利事业科副科长张耀辉表示,近年来的殡仪改革都推崇采取绿色环保的方式处理骨灰,为了减少无主骨灰的尴尬局面,市民还可以选择树葬、草葬、花葬等环保殡葬方式,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选择水葬,让逝去的生命回归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