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郭伟萍来说,修伞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远比收入重要。
在郭伟萍看来,只要每天都开心地过,生意好坏和收入多少已是其次
小城修伞工 看天气“吃饭”
记者 欧蕾蕾
四十来岁的郭伟萍是名修伞工,她告诉记者,很多同行都会在修伞的同时兼顾一门其他生意,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活儿难赚钱。
然而即便是面对这样一份连自己都认为“生意一天不如一天”的修伞活,郭伟萍却从没想过要放弃,“能凭着自己掌握的一门手艺过活,自己开心就好。”
偷师学来的手艺
郭伟萍的修伞店“蜷缩”在新兴一路一幢居民楼的楼梯底,位置不大,甚至还有点阴暗潮湿。郭伟萍说,考虑到店铺的收入有限,业主也只是象征性地向她收取便宜的租金,这让自己在这一呆就是十八年。
虽然修伞只是路边摊,但在郭伟萍眼中,这却是一份能让自己凭着一份手艺养家糊口的快乐活儿,“从入行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
1995年,郭伟萍下岗了,她没有闲下来,而是主动“出击”,在居民楼的楼梯口处“创业”。一开始,郭伟萍跟着一位老师傅,做的是帮人补鞋子的活,但看着时好时差的生意,她又想起了增设修伞这一“业务”。
想法虽好,可修伞的技艺并不容易学到。此时,大胆的郭伟萍想到了“偷师”。
按照当时的“市场需求”,前来修伞的顾客主要集中为缝补伞面和更换伞骨两种情况,掌握好这“两道板斧”则可以应付日常的来客。
为了学到这两种技术,郭伟萍就拿着一把顶端部位已经破损的伞,到一家修伞店去修补。人家修伞时,她仔细地看着每一步操作,补伞的材料如何修剪、缝补时如何沿着伞的形状来缝制,每一个细节,都被记入脑海中。随后,她又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学到了更换伞骨的方法。
不过,郭伟萍并不满足于偷师时所学到的技术,因为她知道,要修补出一把令客人满意的伞,其中需要的技术,并不是看几眼操作就能掌握的。为了提高修伞的技术,郭伟萍抓紧一切空闲的时间练习。渐渐地,她修伞的手艺越来越好,也得到了客人认可,前来修伞的人也多了起来,“当时生意好的时候,晚上还要带着三、四把伞回家加班。”
丈夫支持的成功
现在回想起当初的“创业”,郭伟萍深知自己的幸运,更坦言丈夫的支持是自己坚持下去的一份动力。下岗后,郭伟萍的儿子准备要上小学,庞杂生活开支,成为压在夫妻身上的重担。听到她选择的是补鞋修伞的活,郭伟萍的阿姨持强烈的反对意见。
“亲戚朋友不停地来劝我选择另外的路子。”郭伟萍说,阿姨看到的是一家三口的困难,希望自己选择一些更能赚钱的工作,不要耽误了儿子的学业。
阿姨的想法郭伟萍是理解的,但她也认为自己只要技术好,同样能赢得客人的肯定和支持。面对家人的不解,郭伟萍十分茫然。此时,丈夫的一席话给了郭伟萍一颗定心丸,丈夫说,只要是她所选择的,她认为可行的,就无限度地给予支持。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不应该“还没打仗就先喊输”。
就这样,在丈夫的支持下,郭伟萍顺利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补事业。抱着不服输的态度,无论是在他人眼中已难以修复的烂伞,还是仅是出现了一点小问题的新伞,郭伟萍都会认真地对待,半个小时修不了,就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也要弄好。她把这归咎成自己有一股倔强劲儿,别人越是认为不可能的事,自己越是要把它做好。
“心水”行当的坚持
4月17日,记者来到小店采访时,郭伟萍还在为一把坏伞忙碌着。
“送伞来的人说让我看着办吧,修得了就修,修不好就算了。”
“都烂成这样,你认为还能修吗?”
“可以的。这种十骨伞很结实好用,只要把断裂的八支伞骨换下,再安上一个新的按钮就可以了。”
“这个大概要花多少时间?你打算收费是多少?”
“大概要两个小时吧,收6元钱。”
两小时的功夫仅换得6元钱的收入,而且郭伟萍还告诉记者,这个价格已经算高了,平日普通的修补,也只是1元、2元的利润。
除了收入低以外,前来修伞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同行都已经改行,她坦言“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很多时候要看天吃饭”。修伞店的招牌也是去年新更换的,把修伞和补鞋两个业务大大地写在了上面,她希望崭新醒目的招牌能为小店吸引到多一点的顾客。但是,这也难以如愿。
与较差的经营环境相比,郭伟萍却一直把小店铺收拾得井井有条:十数盒装放着修伞各类零件的铁盒整齐的对方在一旁,能按照不同伞的大小准确找到适合的零件;数把已经破烂不堪的伞竖立在旁,这让她在遇到特殊款式的伞时,也能够拆卸烂伞中的任何部件来“拆东墙补西墙”……
尽管有时候一天也没有一个顾客,但郭伟萍没想过转行。她说,支撑她坚持下来的,除了为街坊修好伞,让他们能再用上一把完好的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喜欢这份工作,她喜欢凭着一份好手艺而得到别人认可的幸福感。
郭伟萍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的一个下雨天,一名年轻的女子看到小店修伞的招牌,匆忙地从一部停靠的公交车上放下坏伞,留了一句“稍后来拿”就离开了。
正是这份信任,让郭伟萍不离不弃,她说,只要每天都开开心心地过,生意的好坏,收入的多少,已经是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