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综合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五一”特辑】走近老行当里的劳动者

http://www.wzljl.cn    2013-04-29 12:58    作者:    来源:西江都市报

 
何绍慰正在店内剪裁衣服,其裁剪技艺专业而娴熟。

面对成衣店和网购店的双重夹击,何绍慰的裁缝店依旧坚守阵地

手工裁缝店 夹缝中生存

记者 梁燕如

时下,虽然实体成衣店遍地开花,网购服装店方兴未艾,但梧州市区内仍存有零星分散的手工裁缝店,在竞争激烈的服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位于我市西堤一路的冠奇洋服店是其中一家。

何绍慰既是店里的老板,也是裁缝。谈起不转行的原因,他说,“我年纪大了,只会这一门手艺,不做裁缝还能做什么?”话语里虽带着无奈,但也流露出他对裁缝行业的不舍。

看到前景而从业

年近六旬的何绍慰是藤县濛江镇人,从业至今近30年,他见证了梧州裁缝业的上升期、辉煌期和衰退期。

何绍慰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前后,我市的五坊路、九坊路一带裁缝店林立。当时的四方井牌坊附近,就有20多位裁缝师傅在经营。店里的收音机或录音机会不时飘出或抒情、或俏皮的港台音乐,让裁缝店多了一丝潮流的味道。

那时候,成衣店尚未盛行,逢年过节,市民都会前去找相熟的裁缝师傅量身订制新衣。为了及时穿上新衣服,有时得提前三个月量尺寸。那时,阜民路有一位专做西裤的裁缝师傅。他每天只在下午营业,西裤销售“一口价”,但依旧门庭若市,商品供不应求。

尽管身在濛江镇,何绍慰却朦胧感受到成衣市场的广阔前景。上世纪90年代初,何绍慰决心到闯一闯,希望能在成衣业闯出一点“名堂”。

为求温饱苦学艺

“学裁缝永远没有毕业的一天。”何绍慰一边手持小剪刀,低头挑着衬衣的线脚,一边缓缓地说。

裁缝,这一门“无法毕业”的学科,何绍慰一学就是近30年。未入行前,何绍慰一直在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民间流传着谁家有“三转一响”(单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就了不起的说法。当时,何绍慰家里不算富裕,但老父亲仍东拼西凑花了近450元买了一台缝纫机,也算是赶上了潮流。

何绍慰的老父亲不会想到,他花这笔钱值了。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学制衣潮掀起。富裕的家庭,父母都送子女到学校跟着师傅学习制衣。“家里没钱送我去学校。”何绍慰说,看着静静放置在家中的缝纫机,他萌生了自学裁缝的想法,“为了不用再到田间地头湿手湿脚干活,也为了‘找两餐饭吃’,我咬牙坚持了下来。”何绍慰如是说。

当时,老裁缝师傅对手艺都持谨慎的不外传态度,有人站在身边,就停下手不工作。求学无门的何绍慰买来制衣教程,看图解自学,“但光学不练是不行的。”何绍慰找来了旧衣服,研究不同款式衣服的缝制方式。将缝制纹路了然于胸后,他将衣服拆开,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缝制……如此反复练习。“当然,还得请教一些年轻师傅。”何绍慰说。

有制衣业内人士认为,量身剪裁最考功夫。和记者闲聊时,何绍慰一刻不停地拿着尺子和笔画出纸样,但工作一点也不受影响,“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工多艺熟罢了。”何绍慰这样评价自己的剪裁功夫。

借钱度日也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初,而立之年的何绍慰带着家里的缝纫机闯荡更广阔、客源更多的梧州市场,他在新兴一路开了自己的裁缝店,命名为“冠奇”。“‘冠’在古代指衣冠,‘奇’是指服饰的款式多样。店名寓意着无论传统还是时尚的衣服我都做。”何绍慰说。

与濛江镇相比,梧州的市场更大了,行业竞争更激烈、经营成本加剧,“打开经营局面至少要三年以上。”当时,何绍慰在梧州创业十分艰难,“一度需要向好友借钱度日。”但何绍慰挺过来了。靠着过硬的裁缝技术、良好的售后服务,何绍慰不仅站稳了脚跟,也逐渐由了一定的名气,不少市民都找他做衣服。生意好的时候,何绍慰还得日夜赶工做衣服。

市民孔先生是“冠奇”的老顾客了,十多年他一直在这里衣服。“穿着合身舒适。”孔先生说,他的孩子在广东打工,每次回家都会到“冠奇”做两套西服带走。像孔先生一样的“忠实顾客”,“冠奇”还有不少。一位已经到美国定居的顾客,每次回梧州都会到“冠奇”度身订制西服,“价格低于国外,质量却毫不逊色。”这个顾客如此评价道。

河西防洪堤建成后,“冠奇”搬至西堤一路。2000年前后,何绍慰花上万元为“冠奇”打广告,“30岁以上的梧州市民,近60%的人都听说过‘冠奇’。”何绍慰说,那时“冠奇”名声大涨,许多单位企业慕名前来订制团体工装,“冠奇”也由此打开了团队服装市场。

“裁缝店输给成衣店的是速度,靠的却是过硬的质量,手工缝制的衣服会比一般的成衣精细。”何绍慰知道,在追求便捷时尚的当下,裁缝店的生存环境恶劣,但他没想过退出服装市场,也没计划何时退休。

但成衣店如雨后春笋,加上近年来网购服装店日渐盛行,无疑使裁缝店“腹背受敌”,经营举步维艰。受市场大潮冲刷,裁缝行业大面积萎缩。不少成衣店老板纷纷改行,但何绍慰仍选择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或许,看到稍显冷清的店面,何绍慰偶尔会无奈地叹气。但每当熟客上门,满脸期待地说:“老板,做一套西装。”何绍慰便又多了一份坚守的勇气。

如今,何绍慰的店里依旧播放着怀旧金曲,每天他都一边听着熟悉的歌曲,一边细心地为顾客制作衣服,他说,“只要有顾客上门,哪怕少,也还是有市场的……”

编辑:覃燕霞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by10658714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综合新闻
·第二届骑楼城文化旅游节11月2日启动
·风筝大赛11月2日举行 单位或家庭可报名
·中秋节假期市区交通拥堵多因乱停车
·中秋假期景区显冷清 市民大多选择在家中过
·中秋节假期最后一日出现明显客流高峰
·中秋夜市民在河东防洪堤放孔明灯险烧电线
·中秋假期“节俭风”吹冷土特产市场
图片新闻
旅客返程高峰
白云路塌方占道半月没人清理
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
“秋老虎”发威
冲上云霄
建设中的南广高铁
节日里 郊游去
中秋赏月
彩云追月
张罗晚宴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