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锦辉师傅在细心修理自行车。
随着自行车不再作为主要的代步工具,修理自行车行业也渐渐消失在城市角落
露天修车摊 挣三餐温饱
记者 郑玉华
当我们的自行车出现大小毛病时,总会去找修车师傅修一修。在梧州市文澜路上,就有这么一个修车铺。这个名叫“钟记修理店”的铺子只有两三平方米,店里的钟锦辉师傅瘦小精干,虽然已头发斑白,但依然眼明心细,修起车来快捷妥当,熟人都叫他“单车辉”。
今年50多岁的钟师傅说:“我没干过什么大事,只是修了半辈子单车的普通人。”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靠自己一双灵巧、勤劳的手,撑起了一个家。
父辈传承下来的修车手艺
清早,钟师傅就来到铺子,把修理的工具摆在顺手的地方,又把遮阳伞支起来。然后,钟师傅用小电热水壶烧水、泡茶,坐在遮阳伞下等待今天上门的第一位客人。
早上10时左右,一位中年妇女推着她的旧式24寸自行车来到店前,说自行车骑不动了,钟师傅摇动着自行车的踏脚检查了一下,很快就作出了判断,“是后车轮轮轴里的钢丝坏了。”钟师傅转身从工具箱里翻找出锤子、尖嘴钳、扳手等工具,拆卸车轮,分拆轮轴零部件,拧上新钢丝,给齿轮上好柴油,重装后轮零部件,动作熟练而迅速,细致且用心。大约10分钟后,他再次摇动自行车踏板,车轮顺畅地转动起来,还发出嘀嘀嘀的清脆声响,就像全新自行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钟师傅说这是他的独门的手艺——把钢丝拧成之字形,它能更好地推动轮轴转动。
“做修理的,做的都是细致活。”钟师傅说,修自行车最多的就是补胎、调链条、换钢丝。以补胎为例,看似很简单的工序,但要补得好、用得久,就很考师傅的细致程度。先要从外胎里翻出内胎,打满气,一点一点地放进水里挤压,冒气泡的地方就是漏气的点。做好标记后,把胎横放在腿上,或是卷到一个木棍上,用锉刀把漏点周围的地方锉毛,再取一块旧内胎剪出一个合适的大小橡胶并锉毛,修剪后涂上胶水,等胶水晾干后贴上内胎,还要用木棍敲打压实,才算完工。
钟师傅这门细致的修车手艺,是从父辈传承下来的。父亲以前在大南路一带经营修锁、配匙等五金用品,钟师傅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因为钟师傅的修车手艺细致且娴熟,很多熟客认准了“钟记”老字号。
全盛时期修车比上班还好
钟师傅回忆说,从改革开放之初,他从工厂里出来,到文澜路一带搭起露天修车地摊开始,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到了上下班和上下学的时间,路上都是车水马龙的自行车大军。自行车多了,需要修理的自然也多,“那时,即便是普通的自行车也是‘贵价货’,人们修修补补又能用个好几年。现在,新型的自行车或越野自行车哪个部位坏了,要整套零件一起更换。”钟师傅说,当时,出来摆个修自行车的地摊比在工厂里上班挣得多,因此很多在五金厂工作过或有这方面手艺的人,都选择摆摊修自行车。
那时,钟师傅每天清晨7点,就背起一个简单的工具箱,带上一个修理自行车用的支架、一个手动打气筒,找一个有树荫的地方,铺开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有时,一天里有二三十辆自行车排成一排等着他修理,他的双手一天到晚都沾满了黑乎乎的油污。
直至夜幕降临,钟师傅为归心似箭的人修理完最后一辆自行车后,自己才能收拾东西回家。虽然忙碌了一天,但是每一个活儿,大多都是几毛钱到几块钱的生意,是钟师傅认识的熟人,收费就更加随意。钟师傅说:“做我们这行,发不了财,别人能得到方便,自己则能挣得三餐温饱。”
没想过放弃修自行车行当
近年来,随着自行车逐渐被电动车、助力车所代替,钟师傅的生意也清淡了许多,其他很多修自行车的摊档都已经纷纷关闭或转行,那些记忆中用硬纸皮和黑墨水写着修自行车的牌子,正逐渐消失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之中。
但钟师傅依然在他的小铺子里坚守着老本行。虽然现在很多时候,他都是独自一人坐在店前的遮阳伞下,等待需要修理自行车的人,但他到现在还没想过要放弃修自行车这个行当。“修了半辈子的自行车,始终放不下这门手艺,只要自行车还没有绝迹,总有需要我的地方。”钟师傅的想法很简单,有生意时就认真细致地做好;闲暇时街坊会到店里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看看报纸上报道的新鲜事。
现在,自行车正逐渐淹没在机动车流里,修理自行车的人也越来越少,但在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总有像钟师傅一样,安静地坚守着这个行当的人。又近黄昏,钟师傅收拾起散落在地上的工具,往家里走去,此时妻子一般已经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吃过饭,睡一觉,明天一早又该出来开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