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里一些楼龄比较长的宿舍楼,往往最容易出现排水渠堵塞的现象。
市政部门表示,提高市民责任意识,将污水横流纳入城乡清洁考评或是解困之道
近年来,“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成为我市媒体曝光率极高的名词,而上述现象频繁出现在老旧居民楼中。社区、市政部门分析,除了旧时规划跟不上现时生活需求,管道设施老化等客观原因外,居民将排水渠当“排垃圾渠”,私自安装排水渠直排污物,居民、商家“各扫门前雪”等因素,也导致了堵塞问题的出现。
然而,老旧居民楼大都没有物业,房屋是否有维修经费也不清楚,根据“谁受益,谁负责”原则,社区协调居民集资疏通成为最常用的解决办法。但社区集资,说易行难。

下冲小区多栋楼房前的明渠出现堵塞。
新旧因素导致排污管堵塞
近期,经过数个月的“谈判”,南环路17号5、6楼之间排水管破损的责任方终于落实,至此,该楼房高层污水直排路面的现象才告结束。
辖区的南中社区工作人员以为可以长吁一口气,不料,南中路某房屋因下水道堵塞,再起清淤纠纷,南中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月均处理排水设施破损、下水道堵塞问题5起。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新兴社区。今年初,新兴一路27号~30号楼通向市政大渠的排污管道堵塞,污水溢满地面,社区花近两个月时间,向居民集资到了3000元清淤费,才将问题解决。从今年初至今,新兴社区还修复了新兴一路80号楼前的化粪池盖板,疏通了新兴一路胜隆里46号~48号的排水渠……“社区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得周旋在上述问题中。”新兴社区工作人员无奈表示。
记者走访发现,下水道常堵塞的楼房大多建设年代较早。市市政局公用事业管理科(以下简称管理科)负责人分析指出,随着市区人口增多,老旧楼房的排水设施已跟不上现时生活要求。而排水设施达到一定使用年限后,出现老化、破损等都是导致上述楼房下水道堵塞的客观因素。桂北社区负责人也坦言,很多工程队不敢接老旧房屋下水道的清淤工作,“因为渠道走向已无从考究,清淤工作无从下手。”
“市民不科学排污导致管道堵塞也是一大原因。”市市政局管理科负责人表示,在市政部门多次清淤工作中,被清出来的污物包括煤渣、油污、衣物等。新兴社区负责人则表示,老旧楼房多用于出租,租户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房屋更是用作食品加工小作坊,污物不加以分类就直排管道。
此外,一些房屋未经批准擅自安装排水渠也不利于管道畅通。市市政局管理科负责人表示,大中路68号某首层商铺,擅自在铺内加装卫生间,卫生间排污渠未经职能部门审批私自接驳到市政大渠。因没有加装预沉设施,污物直排到渠内,造成管道堵塞,一下大雨,污水反灌。

排水渠堵塞,污水常年渗漏,致使居民出入的台阶也长满青苔。
居民集资清淤成常态
下水道堵塞了怎么办?市市政局管理科负责人表示,根据相关规定,位于市区主、次干道的市政大渠属于市政部门管理范围。为确保大渠畅通,市政部门每年安排了清淤计划,大渠出现堵塞的几率较小。市民日常反映较多的下水道堵塞,大多是民用排水渠,按照“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清淤责任在居民。
该负责人表示,若市民发现渠道堵塞,无法明确责任主体,可致电12319,市政人员接报后,会及时上门勘察堵塞原因,并给出后续处理意见。若堵塞管道非市政管理范围,有物业的小区由物业协调处理,无物业小区则由社区协调组织居民集资、或申请房屋维修费用处理。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老旧房屋大都属于“房改房”和政府部门直管的公有住房(直管公房)。此类房屋有维修费用吗?
记者在市政局物业管理科(以下称物管科)了解到,直管公房房屋设施出现破损,由市公房管理中心统一维修。“房改房”则有维修基金。
记者在市住房制度改革委员会(以下称市房改办)了解到,单位公有住房卖给职工时,购房者按照2元/㎡的购房面积缴纳维修基金,原产权单位则按售房总款的20%缴纳维修基金。当“房改房”设施出现破损,业主可向原产权单位提出维修要求,原产权单位可到市房改办申请使用维修基金利息。但有知情人士指出,申请使用维修基金程序繁琐,且申请得到的资金数目较少,“市民怕麻烦,不愿走程序。”
于是,居民集资清淤成为最常见的解决办法,社区则负责协调居民集资。
纳入城乡清洁考评成出路
那到底有没有“治疗”老旧小区下水道堵塞良方?
市市政局管理科负责人表示,受旧规划制约, “处理下水道堵塞问题,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这一被动局面将来或能扭转。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正进行旧城区改造,对排水设施进行前瞻性规划,改造后的排水管网适应长远发展要求。针对市区林立的商品房,市政部门严格把关其排水资格,以避免城市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出现堵塞或者损坏。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居民爱护排水设施,不乱排杂物,或是降低水道堵塞频率的最简便方式。
但居民素质参差不齐,渠道堵塞、污水横流无可避免发生时,谁能给集资无门的社区伸出援手?或许社区定期得到的城乡清洁费是一场“及时雨”。
记者向河东、河西部分社区负责人了解到,上级部门会不定期下发城乡清洁费,让社区用于日常清理辖区卫生死角。然而,记者向河东某社区负责人了解到,该社区领到的城乡清洁费用逐年减少,目前,一个季度只有1000元左右。社区得到的城乡清洁费用偏少,在应对社区多发的污水横流等问题时,无疑杯水车薪。
对此,有市政部门人士指出,房屋业主提高主体责任意识,主动配合社区集资或能快速解决下水道堵塞问题。此外,将老旧楼房污水横流现象纳入城乡清洁范围,强化绩效考评,或能引起重视。
社区无奈陷入集资困境
然而,社区集资解决下水道堵塞的情况并不容易。
日前,记者随下冲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工厂二路三和里143号宿舍楼看到,宿舍楼后背地面溢满污水,居民自发用木板盖住了污水溢出的缝隙。据悉,从今年初开始,管道堵塞后,开始溢出污水。为解决这一问题,社区找来专业清淤人员设计维修方案,但多个维修队伍不敢接下工程,“或是因为管道堵塞范围太广,费用难估算。”最后,有清淤队以3000元的费用接下工程。
事情至此似乎告一段落,但社区人员逐门逐户集资时,才发现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据悉,该宿舍楼底层房屋是我市某部门物业,已闲置数年。该部门认为,房屋闲置,没有义务缴纳清淤份子钱。社区人员多次上门劝说,最后以“不交份子钱,就按照居民建议‘堵死房屋排水口’”才说服该部门支付216元清淤费。
但问题又来了,该部门要求先收发票,再从网上转账,这又难倒了社区。下冲社区没有专门账户,清淤人员只收现金。这一来,社区还得多方协调,清淤工作又耽搁了。
“集资难”案例在社区解决下水道堵塞问题中不胜枚举。南中社区为向居民集资修理南中路某房屋下水道,特地选择晚上召集居民,“让白天上班的居民也能来参加。”但到了集资当晚,社区工作人员等了一个多小时,“没有一个居民来参加。”
此外,老旧小区很多房屋用于出租,租户将责任推给屋主。有些房屋已经出售,社区找不到现任业主。部分居民持着“堵塞不是我造成”的态度拒绝集资。更有部分居民是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数百上千的清淤费……上述原因导致下水道堵塞后,只能长时间“放任自流”。
当居民意见纷纷时,人、财、物均受限的社区时只能求助媒体,他们认为,通过曝光的方式“或许能推动问题较快解决。”
西江都市报记者 梁燕如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