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七彩课堂”中,志愿者为孩子们带来了手工折纸、趣味体育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让留守儿童在不一样的课堂中享受到社会的关爱。 团蒙山县委供图
西江都市报讯 (记者 欧蕾蕾) 日前,团蒙山县委相继来到县内多所小学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七彩课堂”活动。“七彩课堂”的主旨,是让更多外出农民工的留守子女享受到不一样的课堂乐趣,但在缺乏人手等问题的影响下,“七彩课堂”的常态化发展遇到了瓶颈。
兴趣活动增添乐趣
4月28日,陈塘镇大莫小学内,来自团蒙山县委的黄春燕当了一回临时老师。一张简单的卡纸,在她的巧手上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一朵美丽的百合花,在学生们的眼中如同电视上的魔术。随后,学生们在黄春燕的教导下,学习着百合花的折叠,亲自折出花朵所带来的欢笑声,在小小的学校中回荡。除了分享手工折纸的乐趣,黄春燕和其他一些志愿者还利用学校中仅有的一些跳绳、篮球等体育设施,与学生一起学习一些花式的玩法,新鲜的玩法让大家享受到不一样的乐趣。
陈塘镇大莫村是蒙山县一个偏远山区的贫困村,大莫小学共有176名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为家长不在身边,而长期缺乏关爱。同时,校园中简陋的设施,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团中央关于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七彩课堂”活动的安排,团蒙山县委组织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学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七彩课堂活动,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常态发展遭遇问题
2011年11月,共青团中央开始在全国推行“七彩课堂”活动。活动要求基层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针对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五项服务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然而,在蒙山县,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过多,“七彩课堂”的常态化发展也遭遇到困难。
在蒙山县,与大莫学校类似的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有30多所,按照“七彩课堂”活动的项目安排,学校中留守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年接受不低于15次累计30小时以上的志愿服务,这一要求仅靠县团委单方的能力,难以完成。“想开展更多的活动,关心更多的学生,但人力不足。”团蒙山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缺乏人手成为“七彩课堂”活动常态化继续的瓶颈。
为了让“七彩课堂”能顺利落户有需要的乡村学校,团蒙山县委也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希望通过结对共建的方式,发动各级团组织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行列中。
考虑到不少企业、单位的爱心人士也有意愿加入到相关活动当中,团蒙山县委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为他们联系对接的学校,拟定活动方案和设计课堂内容,以此号召更多的青年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可以在“七彩课堂”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