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然而,时下不少年轻人过“五四”而不知节日内涵,过节日而缺乏承载其精神内涵的特色活动、创新节目,及其与时俱进的吸引力。载体的式微,势必导致其传承功能弱。因此,专家学者呼吁——
创新节日形式 传承“五四精神”
前言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的呼声响彻大地,为我们唱响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然而,当下,历史的车轮还没有走过一百年,近年来由于受长假冲击,市场经济中的功利性的腐蚀,“五四”青年节这个承载着“五四精神”的节日正逐渐被青年人淡忘。
即将到来的“五四”青年节,是一个薪火相传了90余载的节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精神不朽,光芒依旧,成为至今仍贯穿当下的时代主旋律。
然而,历史的车轮还没有走过一百年,作为纪念“五四精神”的“五四”青年节,关注度日渐式微。过“五四”而不知节日内涵,过节日而缺乏承载节日精神的特色活动、创新节目,“五四”青年节正遭遇有名无实的尴尬。
现状: 五四青年节缺乏应有纪念
每逢清明时节,青年学生自发到烈士陵园祭奠;当钓鱼岛主权遭受日本挑衅,在校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论坛、QQ群、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华行为表示抗议和声讨;当四川芦山地震消息传来,青年人数以万计的爱心捐献汇集成流抚慰受灾的同胞……当下,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贯穿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平凡的举动,都在诠释着“五四精神”。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五一”长假冲击,“五四”这个属于青年人的节日,节日缺少特殊仪式,鲜有创新的纪念活动,“五四青年节”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你记忆中的‘五四’青年节是怎么度过的?”近日,记者就此话题,随机调查10组青年人,年龄在19岁至28岁之间,当中包括在校大学生、公务员、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等不同群体。调查中,九成青年表示青年节只是一个空白的符号,“五四”留给他们的记忆很少,甚少有特殊意义的方式来纪念这个节日。
“‘五四’对我来说并没什么特别的。”梧州学院经济系学生小何告诉记者,自己入团后并没有真正过过“五四青年节”,和身边许多同龄人一样,青年节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一般都是班级团干之类的会去参加院系里面的活动,作为普通团员,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小何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五四”留给青年们的记忆很少,不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哪一年,不清楚这一段历史的梗概,对于“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很多青年都很模糊,能准确说出者少之又少。
十组数据,也许难以折射全部,但是,从社会中对“五四青年节”的重视程度与否,也许更真实地印证这十组数字“有青年无‘五四’论”一说的真实存在。
在市直机关单位工作的梁女士说,以前“五一”还是黄金周时,青年节就直接淹没在“五一”七天乐当中。近两年来,七天长假改为三天,青年节一样淹没在长假过后的繁忙工作中。她没有享受过半天假期,在记忆中,青年节过得很平淡,单位不会因此搞纪念活动。在她记忆中,唯一的一次“五四”青年节活动是同事们一起到公园烧烤,和单位其他集体活动并没有两样,没有青年节的味道。
团支部是直接管理青年群体的组织,每逢“五四”青年节,作为青年主体的团支部都会开展各种活动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记者从多个团支部了解到,为了营造节日氛围,许多团支部会举行烧烤、联谊、相亲、爬山等各种活动。活动类型五花八门,却与“五四精神”内涵风马牛不相及。这些活动打着“五四青年节”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活动本身与“五四”青年节毫无瓜葛,让参与者难以在活动中感受和体会青年节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一年一两次的应景模式活动,流于形式,并不可以本质上推动‘五四精神’的传承,效果也难达到预期目的。” 梧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讲师黄陆森认为。
探析: 娱乐化冲淡五四青年节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的呼声响彻大地,为我们唱响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为何时至今日,“五四青年节”逐渐被淡忘?这个节日为何会遭遇“名存实亡”?
“五一”小长假冲击
“最期待的是‘五一’,可以放假。”梧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玉昆林和黄进富异口同声地说,“五一”和“五四”相比,他们更加期待“五一”的三天小长假。站在4月的尾巴,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一族,都在铆足劲儿等待“五一”小长假的到来,这个小长假意味着休闲和旅游。
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基本实现“全民放假”,休闲放松之余,这些节日的文化本意被忽略,节日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日益式微。“五四”青年节和其他节日一样,淹没在放假的浪潮之中。
黄陆森分析道,过去,“五一”黄金周还是七天,出游成为当月主题词,5月4日作为“五一”七天长假中的一天,“重‘五一’轻‘五四’”情形难免出现,重视度遭受冲击,关注度自然被削弱。“节日只是载体,还需要特色活动来充实,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青年群体对“五四精神”的认知和传承。”
“过一个节日,除了吃喝玩乐,更应该做点什么?”不少学者表现出担忧,如果一个富含文化意义、精神内涵的节日只剩下“休闲”的外壳,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精神没有得到践行和弘扬,实际上都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五四”青年节作为一个薪火相传了近百年的日子,不应该被掩盖,也不应该娱乐化。
纪念活动创新不足
“自从技校毕业后,我就和共青团没有什么关系了。”家住新兴村的26岁青年莫晓燕,在她看来,自从离开学校后,自己与团组织已没有多大关系。由于无人组织,她的周围根本不会有纪念“五四”的活动,“五四”跟已经走上社会的青年群体不会扯不上任何关系。
恒祥社区是一个较早建立社区团支部的社区。从2008年开始,社区开始建立团支部,团支部的团干定期与社区内的青年团员互动,每年“五四”青年节,社区团支部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消防宣传、自救知识、上门服务老年人等,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发挥青年人的建设作用。正是通过活动载体,有效提升了社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让青年群体在社区活动中找到组织,并得到归属感。
然而,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社区的青年团员活动变为时断时续。恒祥社区主任梅雨玲坦言,社区工作细碎且繁杂,10名工作人员服务着人数过万的社区,导致青年活动有所减少。更为重要的是,党员毕业后,党员关系会自动转入社区,而团员关系并非如此,“团组织关系不会自动转到社区,就导致了青年群体处于无组织状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团员群体的青年工作就更加难施展。”此外,基层单位、组织对“五四”青年节的纪念活动,多会采取避重就轻或者简化乃至省略的方式,象征性地举办纪念活动,导致团员参与度低,难以调动青年群体的积极性。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作为最基层的社区管理机构,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并不知道有团支部的存在。此外,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层普遍偏大,超过组建团支部所要求的年龄,随着上一任团支部书记的调动或离任,团支部工作就随着主要成员的离去而逐步走向瘫痪和停滞,团支部名存实亡,“五四”青年节的活动自然无法开展。
功利主义冲击“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传承意识为何淡化?专家学者、青年人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受功利主义的冲击。
退休老人黄诚堃,年轻时曾参加1957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位优秀团干代表。在他记忆中,纯粹的、奉献的青年时代,让他一辈子难忘。1955年,黄城堃服从组织的安排,成为广西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一员,奔赴当时的邕宁潭洛。在这个年轻的团体中,大伙的主食大多是玉米、木薯和红薯,“没有什么菜,沾点盐巴就吃”。白天去垦荒种地,晚上回来后没有电,只能点煤油灯。尽管这样,晚上大家还坚持学习。“工作、生活很艰苦,可是我们在精神上是很快乐的。”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依旧温暖着黄诚堃渐老的岁月。
黄诚堃认为,当前,我国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开放使各种思潮涌入,中西文化碰撞使青年群体的观念发生变化,面对社会转型中发生的一切,青年群体“更现实”的选择,导致“五四”青年节逐渐变淡。
梧州学院学生会主席翟成深有感触,同样作为青年人的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浸泡在时尚个性的网络世界。而网络世界雅俗并包,各种思想充斥年轻人的思想。此外,网络语言多变,新词、酷词层出不穷,而传递“五四精神”的四个词一成不变,于是产生了部分青年人认为“五四精神”过时论。新青年一般用实用、利益的标准观察和处理问题,由纯粹的爱国、追求民主科学变成关注自身利益,往往以利益作为标尺,对政治取向趋于冷淡、务实,利己思想偏重。
方向: 让节日过得更有灵魂
“五四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五四”青年节的核心内涵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些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磨灭。学者们一致认为,“五四精神”并不过时,但是还需要打牢基层青年网络管理体系,结合时代特色为新青年们树立新的信仰寄托,让“五四”这个节日更具标志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正“五四”核心本源
目前,团组织是青年群体最直接的管理组织,企事业团支部、社区团支部就是团组织这棵大树上强有力的枝干,每一个青年团员则是蓬勃生长的一枚叶子。
黄陆森说,“唯有强化基层团组织这根枝干,才能够促进职业的蓬勃生长,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他指出,当前,基层团组织不健全、涣散的现状,建议基层团委应该进行系统摸底,制定青年队伍花名册。通过典型示范、定期联络等方式,关注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
团员的年龄在14岁~28岁之间,是青年团体的中坚力量,凝聚这一部分主要人群,重中之重。黄诚堃建议,打牢青年管理网络体系,加强和改进青年群体信息工作网络机制建设,针对青年比较关注的计划生育、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问题,通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青年联谊会、团员大议、社区青年座谈会等方式起建立起青年群体的网络体系,通过在基层建立“青年之家”、“团员之家”、“创业家园”等工作阵地,把青年人凝聚在一起,通过特色活动如创业园、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固化下来,凝聚基层每一颗年轻的心。
“五四”青年节是一个严肃的节日,更应该向青年宣扬这个节日的核心价值观,让当代青年学习继承五四精神,以行动践行五四精神。然而,当下,许多单位、企业把“五四”青年节简单归类为放假半天或者搞文娱活动。
梧州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曾强指出,“五四”青年节应该是缅怀先烈的节日,是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的节日,而不是吃喝玩乐的节日。在他看来,青年节是一个严肃的节日,纪念是首要,回望历史、认识历史,激励新一代,是这个节日最本义和最重要的作用。
当然,新形势下,“五四”精神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黄陆森表示,放假、娱乐等是次要的,通过文娱活动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跃青年人,是其次。倘若青年人都缺乏一颗崇敬、肃穆的心,只是惦记放假、娱乐,这个节日就失去了意义。
“任何一个节日,尤其镶嵌着特殊文化精神的节日,其精髓灵魂并非简单的休闲娱乐,更应该是一个承载着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具体表征,节日里面不行节日之事,那么节日就变味了。”曾强表示。
创新形式传递“五四”精神
面对功利主义腐蚀青年人思想,不少人认为有必要创新形式传递“五四”精神的内涵。
曾强认为,举行纪念活动的关键是为了让青年们能够一直用“五四”精神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肯定会有变化,但无论何时何地,“五四”运动所提出的“民主、科学”口号,“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所表现出的那种为了民族利益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是永远都要提倡的。
梧州学院团委专职干事黄健铭在实践中总结认为,我们的纪念活动一定要有所创新,一定要结合青年们的兴趣所在,围绕青年的成人、成才而组织相关的纪念活动,而不要只是简单地举行唱歌跳舞等流于形式的方式。“网络是新时代的传播载体,微博是当下青年非常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因此,采取符合青年生活方式的宣传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能量”是近期广泛使用的新词汇,其实,正能量就是爱国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和表达,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的新表达方式。黄路森说,善于利用新词汇表达传播“五四精神”,也是重塑“五四精神”的另一种途径。
黄诚堃坦言,现在的社会环境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一样,如何调动新青年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鼓励创业,带动新一代青年人在创业中激发个人爱国情怀,做有作为的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