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9时,小炳乐又准时坐在了市残联聋儿语训中心的教室内准备上课。但是,当天给他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并不是往常的覃老师,而是特意请假前来的妈妈姚日金。
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残联语训中心开始推广亲子观摩教育,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邀请家长到校旁听,以便他们能学习好正确的培训方式,在家中为孩子开展类似的训练,提高孩子的康复水平。
学校迎来“家长老师”
姚日金是聋儿语训中心内40名家长中,第一个亲自尝试着给孩子上课的家长。这是姚日金第一次给儿子上课,尽管之前已经旁听了3个课时,但她还是有少许的紧张。
“炳乐,用耳朵听,妈妈在说什么。”在听能培训中,小炳乐很配合,背对着妈妈,用小嘴重复着从妈妈口中说出的拼音。作为整套培训的第一个环节,姚日金和儿子的“表现”赢得了培训中心覃子殷老师的肯定。“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师的教学步骤,小炳乐哪个发音准确,哪个发音稍有不准,她都做好了记录。”覃子殷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些记录,家长清楚自己孩子在哪个发音上存在缺陷,就能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发音的难点。
姚日金告诉记者,从语训中心学习到一些培训的方法后,自己回到家中就会以同样的方式教儿子。
家庭筑起第二课堂
6岁的小炳乐在去年11月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次月来到聋儿语训中心进行康复的训练。作为一个较迟进行手术的聋儿,术后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过去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一些发音。”姚日金说,而这种教育方式似乎并不奏效,遇到一些难发音的词句,小炳乐就会闭口不言。
除了不知道相关的培训技巧外,家长们也会存在一些教育的误区。如耳蜗手术后,孩子接受正规普通话的发音训练,而家长以口中操持的本地方言对孩子进行训练,也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聋儿语训中心的主任邓雄文表示,聋儿的记忆力较差,语训中心取消了全托的上学方式,让孩子按照正常的上学时间上课、回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通过社会环境中的随机教育、家长的配合训练,达到巩固训练内容的目的。对比之下,家园共育方式达到的康复效果,比仅依靠老师的教育效果更好。
经过了多节课的观摩和尝试,姚日金已经掌握到一些基本的培训方式。姚日金相信,凭着语训中心和个人家庭这两个“课堂”的共同努力,小炳乐能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健康成长。
西江都市报记者 欧蕾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