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综合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梧州土特产市场 期待涅槃重生

http://www.wzljl.cn    2013-05-20 10:27    作者:梁燕如    来源:西江都市报

    特色产品在传承传统手艺、地方文化、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时至今日,我市老牌的土特产已无多大吸引力,新品缺少知名度

    梧州土特产市场 期待涅槃重生

    在刚结束的2013年梧州首届特色产品博览会(以下称博览会)现场,来自我市三县一市的特色产品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一天卖三头放养黑土猪”、“一天卖光150公斤粟米粉”是蒙山县、岑溪市等县市参展商喜人的销售成绩。

    与上述热闹购销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生意难做”几乎成了市区土特产店经营者抱怨的口头禅。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本土传统名优土特产早已远销区内外。更有商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再好吃的特产,也会有吃腻的一天。”

    萎靡不振的梧州土特产市场急需打一针“鸡血”来提振。“ 鸡血”是什么?散落乡间的土特产或是一剂猛药。

    遥想:梧州特产的辉煌岁月

    数十年前,依靠旧河东汽车站,在白云山、骑楼城、龙母庙等景区“荫蔽”下,市大同路自发形成了土特产销售街。

    直至现在,约20米宽、百多米长的小巷内,门面狭窄的土特产店一间挨着一间。这些店铺大都光线黯淡,恰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约在30年前,芳姐土特产店在大同路开业了,大家称呼老板为芳姐。芳姐一头电卷的短发,很健谈。看铺时,喜欢坐在一把小矮凳上,看着店前人来人往,不时想起那些年生意红火的日子。

    “当时,还有‘水都乐’。”芳姐打开话匣子,记忆回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那时,陆路运输不发达,往来两广地区的大批旅客在旧河东汽车站中转,紧邻汽车站的大同路占尽地利。同时,大同路恰好在白云山脚下、龙母庙附近,市场优势得天独厚。

    每年龙母诞,大批广东游客包船来梧州拜龙母,游客们的船停泊在“水都乐”旁边。此时,芳姐迎来年度销售高峰,“游客你五箱我十箱地‘抢购’龟苓膏。”芳姐不得不请师傅拉车帮忙将大批龟苓膏送到码头。大同路李记砧板店经营者李东贵也忘不了10多年前,铁木砧板单日最高零售量接近60个。

    提起那段客似云来的日子,无论是芳姐、李东贵,还是大同路里的其他土特产经营者依旧一脸兴奋。

    历史一去难返。

    如今,只有每年的重大节日,大同路才会迎来游客高峰。三三两两的游客拎着铁木砧板、提着龟苓膏在大同路徘徊,才让这条老旧的土特产小街重现久违的生气。

    现状:老牌“老面孔” 新品缺名气

    什么原因导致大同路土特产一条街走上“下坡路”?看着日趋冷清的门庭,芳姐长叹一口气,“交通、物流发达了,生意越来越难做。”

    与芳姐一样,大同路多位经营土特产商家认为,随着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梧州失去交通中转站的区位优势,成为土特产经营走下坡路的客观原因。近年来,名优特产生产企业积极开拓区内外市场,加之物流业高速发展,外地游客在自家门口就可买到龟苓膏、豆浆晶等商品,“为了省事,游客也不愿意从梧州提着大袋小袋的商品回家。”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再好吃的东西,也会有吃腻的一天。”走访中,记者看到,大同路的土特产经营店陈列着的梧州特产大都是“老面孔”:龟苓膏、豆浆晶、蜜枣、六堡茶和保健酒。多位经营者感慨,“‘叫得响’的特产种类太少了。”

    有经营者意识到品种偏少的经营困境,也曾在丰富土特产品种上做过探索。芳姐就是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旧河东车站仍在运营时,芳姐曾销售龙圩猪油饼,本以为“猪油饼能充饥”,对长途跋涉的旅客会有吸引力,“但销量不理想。”2012年,芳姐也将藤县濛江镇大头菜摆上了货架,“也少人问津。”

    除了丰富土特产品种,商家也通过转换营销模式扩大销路。鸳江丽港特产街的维维土特产店经营者何月娟告诉记者,在儿子的帮助下,她在网上开了专营土特产的网店,试图通过网络销售提升各类土特产销量,“但还是龟苓膏最俏销。”

    上述商家的各类尝试正好折射出我市土特产市场面临的经营困局:知名特产已“吃腻”,来自三县一市的新鲜乡土特产在品种、名气上还欠优势。

    惊喜:乡土特产惹人爱

    事实上,梧州县市一级的特色产品并不少,这从我市商务部门组织评选出来的第一批“梧州特色产品”中可见一斑。

    首批获得“梧州特色产品”称号的乡土特产包括,蒙山县的木瓜丝、黑土猪,苍梧县的米粉、猪油饼,藤县的葛粉……其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到清新又惊喜。在刚结束的梧州首届特色产品博览会,首次亮相的乡土特色产品广受追捧,优异的销售成绩让人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为什么市区多家土特产店仍难觅县市特产“芳踪”?

    在大同路的清姐广西土特产店,岑溪市三堡镇的米粉(三堡米粉)几乎“淹没”在一堆龙眼干中。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堡米粉在游客当中的知晓度、认可度偏低,“销量最好时,每月约50公斤。”

    县市一级土特产在外地游客当中除了认可度偏低,以产地冠名的县市特产也考验着经营者的“眼力”?

    清姐广西土特产店经营者告诉记者,为保证土特产质量,除了挑选相熟供货商,还得靠自己尝。记者了解到,与米粉一样的乡土特产,商家大都使用眼观、鼻闻、试吃等方法把关质量。

    对此,芳姐土特产经营店经营者坦言,部分县市特色产品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三无产品”:无“QS”标识、无厂家厂址、无生产日期。此外,部分县市特色产品会受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气候等因素制约,产量不稳定。而保质期偏短也成为商家谨慎入货的一大因素。

    博览会上,来自蒙山县的“阿养木瓜”负责人黄勇荣婉拒了大超市的进场邀请,“因为怕供应不上,失了信誉。”来自岑溪市水汶镇的淮山薯、粟米粉则因暂无合法的生产许可证、质量安全等证件被暂时“挡”在超市外。

    对策: 深挖特色 加强宣传

    土特产经营店商家认为,丰富梧州特色产品品种、提升特色产品名气,市场交易活跃是其看得见的直接经济效益。

    中国致公党梧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李丕文同时指出,市场交易量走高的背后,是乡镇生产企业在适应市场需求中逐步发展壮大,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此外,市政协委员周庆梅认为,深挖县市一级的特色产品在传承地方手工艺和饮食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深挖县市一级的特色产品、丰富特色产品市场显得尤为必要。

    那么,方法、途径是什么呢?

    “职能部门可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打造丰富的景区文化,把游客吸引来梧州,为土特产市场增添人气。”大同路李记砧板店负责人李东贵认为,龙母庙及其系列节庆活动对广东地区游客有着巨大吸引力,利用好这一旅游文化资源,搞活我市旅游市场,“人多了,商品就有市场了。”

    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商品要打开销路,除了有人气,商品的种类、名气和质量也缺一不可。李丕文认为,针对土特产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等职能部门得对乡镇小企业加大引导,完善其生产资质,确保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符合食品卫生要求,“这是土特产打入市场的关键一步。”

    好酒也怕巷子深,宣传造势尤为必要。李丕文建议,职能部门在媒体上开辟梧州特色产品的专项推介专栏,提升县市特色产品在市民当中的知晓度。此外,在景区、宾馆等旅游场所,分发梧州特色产品的宣传画册,让外来游客进一步熟悉、认知梧州特色产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宣传造势之前还得看是否有值得造势的特色产品。李丕文对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可配合梧州国际宝石节,加推县市特色产品旅游文化节,让县市一级的产品集中展示、亮相。

编辑: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by10658714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综合新闻
·第二届骑楼城文化旅游节11月2日启动
·风筝大赛11月2日举行 单位或家庭可报名
·中秋节假期市区交通拥堵多因乱停车
·中秋假期景区显冷清 市民大多选择在家中过
·中秋节假期最后一日出现明显客流高峰
·中秋夜市民在河东防洪堤放孔明灯险烧电线
·中秋假期“节俭风”吹冷土特产市场
图片新闻
旅客返程高峰
白云路塌方占道半月没人清理
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
“秋老虎”发威
冲上云霄
建设中的南广高铁
节日里 郊游去
中秋赏月
彩云追月
张罗晚宴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