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正式实施。在过去10年里,西部计划志愿者陪伴着这个项目一同走过。他们当中,既有到其他西部城市服务的梧州人,也有从外地到我市乡镇服务的大学生。他们的故事,浓缩着西部计划实施十年的历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故事。
亲身体验改变服务心态
龙铭一边看着当年参加西部志愿者时的照片,一边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故事。 欧蕾蕾/摄
2004年,藤县的龙铭通过在读的广西工学院一张张贴在学校公告栏的宣传资料,了解并参加到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行列当中。“几乎是没有任何的犹豫。”5月16日,现任长洲区长洲镇常务委员的龙铭,细细地回忆着作为第二届西部志愿者的青葱岁月。
那是一个北上广经济飞速发现的年代,大学毕业后到这些城市找到一份优厚的工作,是不少大学生的选择。然而,在毕业的大学生中,也有许多人抱着要为祖国做奉献的想法,希望到基层去用自身的知识回报祖国,广西工学院大四毕业生龙铭就是其中一个。“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九年之后的今天,龙铭依然记得宣传单上的这句号召,也正是这句话,坚定了他要为西部贫困地区服务的决心。
当时,西部计划实施才进入到第二年,对于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过多的宣传,因此,对于自己需要提供怎样的志愿服务,此时的龙铭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凭着一腔热血就踏上了行程。”龙铭说。
当年,龙铭和来自江西、广东等地的20多名大学毕业生,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开展西部志愿者服务。第一项志愿服务的工作,是去到位于大石山区里面的一个乡镇,帮助分发一些慈善物资。车行在大石山区内,一边是石山,一边则是高耸的悬崖,尽管碎石路面颠簸不已,但初次参与服务的龙铭内心仍感到十分兴奋。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这个名为七百弄乡的地方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环境,还是让这个初来乍到的志愿者吃了一惊。“知道穷,但猜不到贫穷到如此地步。”这是一个连自来水都没有的乡镇,每户居民的家门前都有一个石子砌成的小水池,用以收集雨水。水池上层的水,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下层微生物较多的部分,则供给牲畜饮用。另外,令龙铭至今难忘的是,当他们被乡镇中唯一一辆面包车送到大石山区外时,大家发现车子右后轮四颗螺丝的其中三颗,竟已经被颠簸的山路给震掉了,如果最后一颗也滑落,后果将不堪设想。
龙铭说,这次经历令他亲身感受到西部地区贫困乡镇最真实的一面,他心里暗暗思量,如果当地的生活基础设施好一点,交通建设完善一点,当地人的生活,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正是这次的经历,让龙铭服务西部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志愿者去到西部地区,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像拯救者一样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应该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可以帮助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的小细节做起,做好每一次的志愿服务。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进行支农服务的一年时间里,龙铭先后去到司法所、镇政府等4个部门进行工作。只要哪里缺人,哪里有需要调配的工作,龙铭都愿意去做。他和其他的志愿者一起,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想法。2005年,龙铭又继续申请留任西部计划,通过支教项目来到了岑溪进行乡村学校的支教服务。
九年时光过去,当年的少年已褪去青涩,变得稳重干练,但龙铭仍坚定地说:“如果现在组织叫我再到基层去,再到西部计划去,我也愿意。”
不愿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
黎艺(前左一)参与苍梧县新地镇开展的科教文卫“三下乡”志愿活动。 黎艺提供
每一年,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西部计划中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专项服务内容,投身到志愿服务当中。而在2009年,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更是在原有的志愿项目基础上,增设了西部计划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派选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中西部县级团组织服务。就在这一年,梧州本地女孩黎艺就通过该专项行动,来到了团苍梧县委进行志愿服务。
到团委工作,这是一个别人眼中的好活儿,而黎艺在团县委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被抽调至团梧州市委工作,更令大家觉得她谋得了一份美差。但是,在黎艺看来,这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并不是一定要去很艰苦的地方才算是志愿服务,在西部计划中,每一个志愿者在其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展所长,这才是最实际的服务。”
团委的工作为黎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锻炼平台,就在 “入职”后的第三个月,一个在春节期间服务返乡务工青年的活动组织工作,被交到了黎艺的手中。带着那份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黎艺和市志愿者协会的骨干们,随即展开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一个个难题也随着工作的开展而显现。
服务返乡务工青年的活动要跨越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派人蹲点车站进行志愿服务,人手就是最大的问题。活动最初设定主要在高校内发动一些学生志愿者,但恰逢过年,留校的学生并不多。黎艺每天呆在办公室里一对一地向学校各个协会打电话沟通,但收效甚微。
此时,黎艺想到要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就要打破传统的办公室招募方式,广场设点招募的方法浮现在她的脑海中。黎艺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大家在太阳广场等地摆起了帐篷桌椅,一边招募人员,一边通过分发传单的方式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自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设点招募的方法很快见到了成效,一些市民和放假的学生开始加入到活动当中。而更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宣传还引起了一些不回家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对活动的关注。正是因为知道务工人员盼望回家的着急心情,这些留守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投身到本次志愿服务当中。
最终,在服务活动开始前,黎艺确定好了一批固定的志愿者,为整个活动的有序开展作了充足的准备。“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志愿行动,参与志愿行动,这种感觉很棒。”黎艺说。
2010年,黎艺卸下了西部志愿者这个身份,但她开展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无论是梧州宝石节,还是“我为城市建设出份力”系列志愿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其中。黎艺表示,正是西部计划让她看到,开展志愿服务,并不在于身份,也不在于形式,“志愿者在哪,服务就在哪。”
难以割舍第二“家园”
2012年,蒙山县安富小学的“六一”游园活动中,潘秉升(右二)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 潘秉升提供
2011年,当潘秉升坐着大巴车来到蒙山县时,他还是一个操着广东腔普通话的大学毕业生。而今天,在小潘即将离任西部志愿者这个岗位时,他已经以半个蒙山人“自居”了。两年的西部志愿服务生涯,给潘秉升和蒙山县之间系上了一条无形的绳索,他说,这不是离开,而是退居二线继续守护着这个家。
去年,记者在去蒙山县西河镇安富小学采访时,初次见到潘秉升。在学校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和他热切地打招呼,因为孩子们知道,正是这个哥哥和他的伙伴的努力,帮大家争取到每天能吃上一个水煮蛋的爱心项目。除了爱心鸡蛋,潘秉升与其他的西部志愿者先后为当地孩子争取到活动图书馆、爱心冬衣等多个项目,为孩子们解决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然而,潘秉升所做的这些,是一些“额外的工夫”。按照西部志愿者的工作安排,他仅是需要到西部地区的指定项目单位开展基层团组织服务工作。但他总是希望多做一点,用有限的西部志愿者服务时间,为更多的人服务。
潘秉升口中所说的“一点”,其实是不分时段的奔波。要争取志愿项目,就要实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为此,他利用休息的时间,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到学生家中家访。蒙山大部分地方为山区,不便的交通条件让潘秉升笑言有车坐已经很好了,因为大部分地时间都需要步行。虽然相关的工作较难开展,但潘秉升却始终干得那样用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山区的孩子们多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
就在潘秉升成为西部志愿者的第一年,他来到一个高三女生家中家访。交谈了几句后,小女生突然在他面前哭了起来。“主要是迷茫,对生活,对前途的迷茫。”潘秉升给这名女生说了很多自己在家乡、在校园中遇到的乐闻趣事,这才使她破涕为笑。
从此,小女生的哭脸在潘秉升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潘秉升告诉记者,不仅是这个高三女孩,很多农村孩子的心理都很脆弱,且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恐惧。因此,潘秉升希望通过自己的多走访、多接触,把外面的世界“带到”孩子们的面前,“除了物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希望。”除了定期的走访谈心外,潘秉升还通过网络平台,和不少孩子建立了固定联系,无论是报考志愿,还是确定实习单位,孩子们都愿意与这个大哥哥分享。
眼下,潘秉升即将离开西部志愿者这个职位,他更加忙碌了。潘秉升告诉记者,他准备编制一本小册子,把这两年来的一些工作经验记录下来,交给下一届的志愿者。他还打算回到广东后,联合当地的一些爱心人士,给一些外出务工的梧州人、蒙山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潘秉升说,两年的西部志愿者生涯,让他对蒙山留下了深厚的感情,即便离开了,他仍会用其他的方式继续关心这片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