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 通讯员 郑福文) 昨日,是第26个“世界无烟日”,梧州市一位从事控烟工作多年的工作人员感叹:无论是客运站、公交车站等流动人口多的地方,还是在医院、学校等特殊群体聚集的场所,禁烟的标志已经普及,但是为何公共场所要执行禁烟仍如此之难?
特殊场所:特别提醒才有效
在世界无烟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本市的医院、车站、商场、娱乐场所等部分公共场所禁烟区,发现这些公共场所禁烟并非想象的那样“美好”:烟头随处可见,吸烟者我行我素。
昨日,梧州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公共场所禁烟,商场、车站做得最好,医院、学校、宾馆稍微差一些,问题最多的则是KTV、酒吧等娱乐场所。“梧州医疗系统已经在全系统全方位实行禁烟方式,但是管得了医生,管不住病人;教育系统也有超过37所中小学在禁烟倡议书签名,拒绝一切烟草制品,但是我们却发现仍有不少老师无法杜绝校内吸烟的行为。”
记者在多所医院内,看到医院每层楼或者拐角都设有禁烟标志。5月28日晚上7时许,记者在市妇幼保健院的楼梯处,看见有个别市民吸烟,护士发现后劝阻,有的马上掐熄烟头,有的则转身就走。
据了解,我市的综合医院均设置了专门的戒烟门诊,但是前来咨询戒烟、接受治疗的病人却寥寥。“戒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梧州市开设戒烟门诊以来,绝大多数是陪家人看病时,顺便咨询如何戒烟的。人们大多认为有烟瘾不算是病,也不用治疗。”医务人员告诉记者。
公共场所:自觉禁烟者少
昨日下午,记者在金晖客运站附近上了一辆13路公交车。看到有乘客拿着燃烧的烟上车,司机立即制止,而该乘客很快扔掉香烟。这位司机告诉记者,绝大多数乘客都有这样的意识,上公交车前扔掉点燃的香烟,少数吸烟乘客经提醒后,都能很好地配合。同时,记者发现,出租车的禁烟情况不如公交车。5月30日晚上,记者打出租车从潘塘公园到新兴二路。上车时,司机嘴里叼着烟。“师傅,能否不吸烟呢?”记者提醒说。而司机则回应:“吸烟可以提神,开着车窗通风不要紧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吸烟者人数众多、没有部门监管、烟民自控能力差、公众对二手烟危害认识不足等,成为公共场所禁烟的障碍。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参加工作会议。“大会小会上,都能看到吸烟的人。休会期间,吸烟的人更多。有的会场上没有烟灰缸,吸烟者就用纸杯当烟灰缸。没有人制止,也没有人觉得不好意思。”她表示,“应该从自身做起,大家都来监督,才能营造禁烟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