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时,不赛龙舟不成节。
梧州地处三江交汇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梧州活跃的民间水上体育运动,尤其是龙舟赛,深受梧州广大群众喜爱。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类娱乐悠闲方式的兴起,人们对龙舟的热情不复当年,端午赛龙的氛围也在渐渐变淡。随着老一辈龙舟人退出龙舟舞台,龙舟队伍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各种软硬件因素的缺乏,让这一项群众基础深厚的传统文体活动渐行渐远,让人不禁心生忧虑:龙舟竞渡是否会淡出我们的视线?曾一度辉煌的梧州龙舟竞渡,将如何面对未来?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罗丽思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
端午赛龙舟,西江两岸观者如潮的景象已经不多见了。
A【冷落】 观赛热情一去不复返
龙舟是中国流传时间最久、传播范围最广的一项水上运动项目。在梧州,端午节龙舟竞渡历来被视为民俗活动中的盛事。据《梧州市志》记载,明末清初,梧州已有龙舟竞渡活动。民国初期,梧州赛龙舟多以坊庙为单位,自发组织比赛。直至1927年,开始由政府及工商部门资助举办。新中国成立后,梧州仍按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在西江河段举行龙舟竞渡,吸引众多观赛人群。1965年至1976年,龙舟竞渡曾被当作“四旧”一度停赛,直到1978年重新恢复至今。
梧州的龙舟竞渡不仅颇具历史,更以赛程“长”堪称一绝。“过去的龙舟赛,从龙凤湾放龙,经龙圩、长洲,到抚河口,直至谭公庙对开河面,全程共15公里,比赛历时近1个多小时,如此长距离的赛程,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甚为罕见。”有着几十年组织龙舟赛经验的原梧州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朱桂炎评价道。
上世纪80至90年代是梧州龙舟发展最为迅速的年代,西江河面一度出现23支蛟龙一较高下的激烈场面。每年端午时节,过十万的观众从各县市区蜂拥而至,西江两岸观者如潮,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过去赛龙舟,可谓全城轰动。从放龙起点开始,沿江都是观赛的人群,其中靠近铁顶角、长洲尾、松脂厂、抚河口等河岸的观众更是里三层外三层。”说起当年端午赛龙舟的盛况令朱桂炎回味不已。
翻开过去的记录,梧州龙舟赛在兴盛之际,曾获得日本的商家赞助。据《广西通志》(侨务志)记载,1988年6月,梧州市举办首次龙舟节经济贸易洽谈会。应邀来梧的有日本、泰国、美国、香港、澳门等地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客商300多人,并有来自国内19个省市425个单位的1300多名代表参加。国内外嘉宾在兴致盎然地观看完龙舟比赛后,进行了贸易洽谈,洽谈会成果显著,对外贸易成交额达1644万美元,同时签订了一批中外合资项目合同。“那次洽谈会成果显著,‘龙舟搭台,经贸唱戏’取得不俗的效果,通过洽谈会,梧州的特色商品及文化均得以推广,可惜的是,如此丰富热闹的龙舟节庆活动,仅仅举办了一年。”朱桂炎说。
1996年,出于对赛事安全的考虑,以及为与国际比赛接轨,梧州开始在桂江举办600米的短距离龙舟赛。此后,由于长洲水利枢纽项目建设,我市暂停了长距离龙舟赛,比赛形式改为短距离龙舟赛。
有着20多年龙舟组织、裁判工作经验的市体育局训练竞赛科主任科员韩克昌介绍,尽管短距离比赛与国际赛制相近,却脱离了梧州本土特色,难以吸引观众,加上长距离龙舟赛精彩刺激的竞技特点早已深入人心,因此在2009年,长距离龙舟赛在时隔七年后,再次鸣锣开赛,“当时为了便于组织比赛,赛程由原来的长距离15000米改为中长距7500米,起点设在西江汊河桥,但总体来看,市民的观赛热情却一去不复返,观众群中,唯有一批中老年铁杆龙舟迷,仍每年关注龙舟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