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 昨日是首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也是《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颁布十周年。梧州市救助站建站十周年的首个“开放日”活动同日举行,活动邀请救助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以及部分市民参观考察救助站,使群众对救助流浪人员工作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据梧州市救助站副站长邱宗政介绍:“去年梧州救助站共救助2218人次,今年1~5月已经救助了913人次,为求助人员提供食宿、医疗、通信、返回、接送以及安置等方面的救助服务。在未成年人教育保护中心大楼竣工后,7~18岁的流浪儿童将被安置在该楼居住。”
据悉,市救助站新近竣工的未成年人教育保护中心,高五层半,男女成人,男女儿童设区分别居住,既设有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锻炼设备,也设有电脑阅览室、教室、心理辅导室等功能用房。但是如何让接受救助的人员倾诉心声,不再流浪,除了要求救助站工作人员有耐心、责任心外,救助措施完备也是重要条件。
在大楼里,记者见到其中两位居住在此的流浪儿童,年龄在10岁左右。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孩子已经在救助站待了一段时间,因为无法找到他们的家庭信息,目前暂时在救助站未成年人教育保护中心和市福利院居住托管。两个孩子看上去面貌整洁,但是眼神飘忽,不敢与人对视。据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曾经在外流浪的儿童一般不愿与陌生人交谈,这类未成年人目前是重点救助人员。
工作人员介绍,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特别是因为家庭状况不好而流浪的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让他们彻底告别流浪。“一些本应得到救助的流浪无着人士,因为误解和偏见而拒绝受助,这平添了民政救助工作的难度,也为流浪无着人士的健康、安全等问题增添隐患。”市救助站副站长王勇告诉记者,为了不使流浪者因曝露于严寒、酷暑的环境中,或得不到及时的衣食救助而致生命危险,市救助站近年来除定期巡查开展救助服务工作外,还通过媒体、志愿者等协助,及时发现和努力劝说流浪无着人员进站受助。
王勇表示,从今年起,每年的6月19日均为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市救助站将开展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的宣传活动,并接待社会公众参观考察,以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