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晓雯 通讯员 邹燕梅)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因考试成绩不确定、不理想而陷入苦恼中,一些性格内向的考生还可能因此过度焦虑、恐慌、烦躁,进而出现极端行为。专家提醒,应调整考生期望值,减少家长过分关注和询问,为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
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钟钰聆表示,考后焦虑型心理较为常见,许多考生在考后会出现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考生,他们期望值高,因录取的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
钟钰聆解释,考试焦虑是一种紧张焦虑的特殊情绪反应,它不仅发生在考前、考中,同样也会发生考后。高考结束与被高校录取前这段时间,通常是考生的“后高考心理期”,考生要承受等待成绩、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部分考生还会因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焦虑和自责。大部分考生的焦虑来自家长的期望,他们在考后过分关注、询问容易给考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钟钰聆建议,考生应理性看待高考,调整自我期望值,和父母、亲朋好友多沟通,把自己负面的情绪表达出来,也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或外出旅游。家长切忌盲目攀比和过分询问,应鼓励孩子多做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事,为孩子们创造机会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营造轻松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