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名茶之乡”六堡镇,视野所及之处,漫山遍野的茶树,好一派茶乡新景。
阅读提示:六堡茶,一种清嘉庆年间就以六堡乡命名的茶叶,近年来声名日隆。然而,六堡茶原产地、核心产区六堡镇的部分茶农却觉得盛名之下,种植六堡茶成了看起来很美,却没什么赚头的“鸡肋”。
六堡镇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茶农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导致茶叶不得价甚至滞销,单靠种茶难以维持生计,严重打击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为了扶持“广西生态农业特色名镇”、“中国名茶之乡”的六堡镇茶产业发展,梧州市、苍梧县及六堡镇由上而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原产地的六堡茶走出六堡镇,走出更加广阔的市场。但是对于原产地的茶农来说,六堡茶要走出六堡镇赢得更广阔的市场,路还很长。
A【现状】种茶难以维持生计
茶农有茶难卖
六堡镇的村民离不开六堡茶,但完全以茶营生者,仅是一部分。家住六堡镇合口村的邓靖生,家里有着一片10亩面积的茶园,同时,他还在六堡街经营着一家小型百货超市,兼营自家的六堡茶买卖。
按理一间沿街铺面,加上面积适中的茶园,茶叶销售应该不成问题吧?邓靖生却满面愁颜,“茶叶有价无市,今年才采了30斤茶谷(成品茶芽),还有一半在家里屯着。”销售不畅,他宁愿让茶叶老在树上。
与邓靖生相隔不足五百米,茶农韦德均遭遇同样问题。2006年看到六堡茶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大好,看到商机的韦德均开始规模种六堡茶。如今,他有一片30亩面积的茶园。自2009年起,茶园开始采摘。然而好景不长,从2010年起,他家的茶叶便滞销积压,如今已经有2000斤的积压数量。
“今年的社前茶产量有230多斤,至今只卖出100斤,不到二分之一。”所种的茶叶一年又一年的积压,让韦德均吃不消。
据了解,在六堡茶生产成本中,茶园管理、采茶、制茶,还有土地承包租金等折算下来,一斤成品茶(以销售价格较高的社前茶计算)成本价格在80至90元。然而,在第一手交易环节,茶叶价格多在100元上下,利润较低。
除了利润微薄,茶农还要担心茶叶卖不出去的局面。“我家的茶主要靠市区的亲戚朋友介绍卖出去。”韦德均介绍,靠人际关系卖茶,是纯茶农卖茶的主要销售方式。恰是如此,六堡镇众多种茶的农户,卖茶变成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不是茶叶收购商,但是总有茶农带着茶叶上门,老实巴交的茶农没有销售渠道,到处求人收茶。”四柳村村支书韦显芳家里堆积着1500多斤六堡茶,都是周边茶农主动卖给他的“百家茶”。
传统工艺制约生产效率
六堡镇的种茶历史已有1500年,然而,1500年过去了,六堡镇的制茶基本还停留在人工采摘、炒制的古老方式。朝随晨曦上山采茶,伴着夕阳下山,晚上还要争分夺秒炒茶制茶。当天采茶当天制作,这是传统的六堡茶制作工艺要求,为的是保持六堡茶口感和品质。
传统工艺制作六堡茶,耗时、耗力、耗成本,纵观普洱茶、龙井茶等茶叶种类,均已经实现机械化采制,部分有市场前瞻意识的六堡镇茶农开始寻求突破,六堡镇四柳村村民易海成就是其中一位。2012年,他花了将近2万元购置了一台滚筒茶叶杀青机、两台揉茶机和一套蒸茶机。“实在没办法,人手不足,请人成本高,还不一定请得到。”如今,六堡镇的不少茶农陆续购置了制茶机械,尝试机械化制茶。
探索机械化制茶固然可喜,然而,不少茶叶销售商和六堡茶消费者却担忧,目前用的制茶机械基本是绿茶制茶机器,并不完全合适属于黑茶类的六堡茶的制作。“每一种茶叶都有不同的制作工艺,使用现成的绿茶制茶机器制作六堡茶,偏离了六堡茶传统工艺。”苍梧县联兴六堡茶专业合作社社长黎坚斌认为。
“绿茶机器制作生产的六堡茶,在外形、香气上都有别于六堡茶的品质要求。”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在鸳江丽港经营一家六堡茶茶行的六堡茶人石靖玉认为,六堡茶属于后发酵茶,传统六堡茶的最大特点是自然陈化,且越陈越佳。目前用绿茶制茶机器制作的六堡茶茶叶,无论是外形还是后期陈化的效果,都无法与用传统工艺所制作的相比。因此机器制作的六堡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得到传统六堡茶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