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工艺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一些茶农引进机械来制作六堡茶。
B【探因】 散乱经营致销路不畅
六堡镇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核心产区,但是这里的六堡茶却难走出六堡镇,让六堡镇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归根结底,既有底层茶农意识落后、散乱经营的原因,也与时下重种植轻市场有关。
生产欠规范成发展硬伤
走进“中国名茶之乡”六堡镇,视野所及之处,漫山遍野的茶树,好一派茶乡新景。然而,近看就不那么美了。茶树高低不一、参差不齐,没有标准化茶园,没有良种培植意识,茶园管理水平不高。
“茶叶卖不出去,也就没有心思打理茶园了。”邓靖生叹息。采茶人工价格高,茶叶价格低甚至滞销,收入不够支付人工费,就意味着赔钱。没有人愿意做赔钱的生意,这是许多茶农的心声。
茶叶之乡的茶产业难以成为村民的收入支柱,为了补贴生计,不少村民更愿意从事采松脂、砍柴等体力活,“一天下来收入100元~150元,活是累,但是钱都是看得到的,晚上睡得踏实。”茶叶无法成为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不少茶农放任茶园自生自灭,只在春茶(社前茶、清明茶)得价时候采摘,然后置之不理,坐等霜降茶才再去采摘。
曾经,家家户户炒茶制茶是六堡镇采茶季节的一道风景,如今,却成了六堡茶发展的硬伤:“百家茶百家味”,致使茶品品质不一,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六堡茶的销售,市场份额无法有效拓展,致使传统工艺六堡茶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重种植轻市场产销脱节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六堡茶产业发展,从2004年起就采取种苗补贴、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发展六堡茶。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把六堡茶列为全市十大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明确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加以扶持。
数据显示,2012年,六堡镇茶园种植面积达2.52万亩,相比2005年的3000亩面积,种植规模在急剧扩大,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种植规模的扩大,销售渠道却难有实质的突破。据了解,目前,六堡镇有六堡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4家,毛茶加工厂6家,六堡茶生产经营微型企业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4个。“数字看似同步上升,而真正在镇上收茶叶的商家并不多,规模更加不大。”六堡镇政府一位负责人透露。
在六堡镇某个茶叶基地,这是一家与市内知名六堡茶企业的合作基地,但是,这里依然面临着茶叶销售不出去的困窘,“合作的茶企只收很少一部分茶叶”,该茶叶基地负责人透露。在六堡镇,脆弱的“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生产链条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和落实,实质是徒有虚名。
农民合作社曾经被认为是解决茶农销售的出路,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坦言,所谓的合作社实质是有形无实,合作社和茶农之间没有协议契约关系,只停留在松散的口头协议方式,“我们是合作社,更是商家,需要面对挑剔的客户,我们被迫有选择地收购茶叶。”
一位资深六堡茶人士认为,对于六堡茶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六堡镇的六堡产业来说,只一味地发展种植而没有在生产和市场环节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传统六堡茶虽有好的品质却难以被市场广泛认识就在所难免。
茶企逐利只挂牌不收茶
原产地的六堡茶成本高,让许多六堡茶加工企业望而却步,“六堡镇无法提供足够的加工原材料”成为这些企业的最直接理由。这些企业不用六堡镇的茶叶原料制作六堡茶,只是在六堡镇挂牌成立“基地”、“加工场”,对外宣传称自家的茶园在六堡镇。
苍梧县农业局局长邹桂荣认为,六堡镇是六堡茶的原产地、核心产区,六堡茶茶企发展无法绕开六堡镇,为利所驱,部分茶企宣称在六堡镇建有茶园,这是行业公开的秘密,里面有利益的驱动,也有茶叶规模化道路进程中的无奈和妥协。
“有销路,自然有种茶人,道理很简单,茶农不愿种茶,是被眼前的低利润和销售难吓到了。”六堡镇人大副主席、资深六堡茶人邓永斌一言中的。
六堡茶销路不畅顺,直接影响茶农的种植积极性。“规模种植的话,平均每亩茶园补贴款项有1400元,但是农民还是不愿意种茶。”合口村一名姓陈的村主任摇头叹息。作为村干部,根据上级要求,他把政府对六堡茶的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到户,鼓励村民趁着时下政府扶持的好时机种植六堡茶。但村民对销路的担忧,让他哑言了。
在六堡镇,尽管政府一再出台引导和扶持政策,但是销路不畅直接打击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种茶积极性受挫,茶叶产量不足,成本价格居高不下,就会吓退那些大批量采购的六堡茶加工企业……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让不少关注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茶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