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六堡茶因有好的品质,正逐渐被市场广泛认识。
C【展望】 让一片茶园富裕一方茶农
六堡茶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六堡镇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核心产区,具有不可抹去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六堡镇的六堡茶产业的发展,折射出我市传统工艺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把六堡镇发展成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对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具有指引性意义。
搭建销售桥梁推动种茶富农
2009年4月27日,中共梧州市委员会、梧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认识,把六堡茶产业化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
原种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民,最终目的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正视茶农重种轻管的现象,重视茶叶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而影响茶农经济收益的问题,努力通过效益杠杆撬动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是市委市政府正在思量的一盘棋。让一片茶园富裕一方茶农,这才是茶农积极性的最根本的助燃剂。
六堡镇党委书记覃水妹介绍,为了从根本上解除茶农的担忧,必须破解茶叶销售问题,将尝试改进“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企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发展捆绑在一起,企业要对茶农负有责任和义务,借助经济利益的大手打造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覃水妹认为,企业、合作社既是茶叶销售商,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力量,企业、合作社可以因地制宜地将没有经过规范培训且分散着的茶农组织起来,把先进经验和理念,先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茶农,实现开发农民、锻造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生存发展能力。“茶农生产出来的产品优劣,企业负有责任,并且需要签订协议回收,不能还停留在茶品达不到要求就拒收的阶段。”系统构建茶农和企业、合作社之间的有效协作力,促使六堡茶原产地的茶产业走上良性的生产、运销模式。
“基地、合作社不能简单的挂个牌子就完事,更需要承担茶叶品质的监控。”邹桂荣介绍,目前,六堡茶产业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路,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齐头并进,走出一个各具特色的道路。此外,苍梧县农业局正在筹备成立六堡茶合作社总社,把各个六堡茶合作社有组织地团结起来,通过制定传统工艺六堡茶的种植、加工标准,让传统工艺六堡茶在市场上不被边缘化。
打造原产地六堡茶精品
“产区”概念最早来自于法国波尔多,是世界优质葡萄酒的最大产区。波尔多产区以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升华了人们对其葡萄酒品质的认识,使得波尔多葡萄酒驰名世界。同样,作为茶叶产品竞争力的茶叶核心产区,在原料、气候和工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就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这种认知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可。
六堡镇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种植制作六堡茶历史久远。清同治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广西通志》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高山云雾出名茶,六堡镇地形呈盆地状,丘陵广布,河谷纵横,高温多雨,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水土和耕作条件及生产管理,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正是由于六堡镇独具“品种、地域、工艺”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缺一不可的条件,在广西乃至全国众多六堡茶或黑茶系列中一枝独秀,饮誉海内外。
作为原产地和核心产区,六堡镇的六堡茶品质有其独特优势,但是在市场中却难占优势,六堡镇的广大茶农没有因为六堡茶产业的日益繁荣而真正得益,种植六堡茶没能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之路。有识之士提出,这是多年来产业发展中六堡茶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被弱化的后果。
龙井茶有“西湖龙井”,大闸蟹有“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核心产区的优势,让产品在不仅实现市场认可度,还在经济效益上得到体现。邹桂荣表示,日后,在条件成熟之时,传统工艺六堡茶将会效仿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类似的做法,标注茶叶的产地,提升六堡镇作为六堡茶原产地、核心产区的识别度来提高市场影响力。
六堡茶的原产地茶品的特有品质让懂茶、爱茶人士追捧,市场效应良好,由此可见,同一种茶叶在不同产区种植生产会附加有不同的价值。在升龙秀湾经营茶叶的李先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年代就接触六堡茶,他建议,作为六堡茶的原产地,六堡镇的茶叶可以申报集体商标,每个村都生产自己特色的六堡茶,如黑石六堡茶、塘坪六堡茶、四柳六堡茶、不倚六堡茶等,通过统一回收,统一加工,再打上自己鲜明的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让茶叶享受到原产地待遇,通过集体模式、企业化运作走上新型的茶业发展道路,借此实现一片茶园富裕一方茶人,茶农自己做主人,捍卫茶农利益。
提升传统六堡茶的文化附加值
时下走进六堡镇,外墙和屋檐装饰风格统一的房屋整齐排列,街道整齐干净,别具民族特色的木窗格和路灯点缀其中,充满六堡茶文化元素的配套装饰随处可见,呈现出一个风景怡然、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家园。
2012年以来,为切实引导茶农做深、做活六堡茶文化这篇大文章、提升六堡茶产业层次,六堡镇开展生态(农业)名镇建设,进行房屋外立面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和镇区街道的亮化、绿化等项目建设,使镇容镇貌焕然一新,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邹桂荣介绍,茶文化的核心不仅是种茶、制茶、品茶,随着茶文化事业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有愈来愈多的行业参与茶文化活动,茶文化除了直接对茶产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外,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等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日前,在六堡镇的部分茶园,已经在探索“文化卖茶”的路子,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结合多年的种茶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打造观光茶园旅游精品项目。向游客提供“观茶园、看工艺、做茶叶、品茶叶、赏茶艺、购茶叶”的一条龙服务,实现采茶、制茶、卖茶同文化、旅游“联姻”。文化卖茶,让茶叶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茶叶品质上,还可以通过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方面拓展,增加茶叶附加值,带动茶农的经济收入。
过去的私人制茶时代,多属于家族形态的经营。茶是祖传累积下来的,都是属于“做新茶卖旧茶”的交易,已超脱时间的因素,六堡茶的品质在岁月的陈化中得到最好的呈现。黎坚斌认为:“六堡茶不缺市场,缺的是高品质的茶品”。传统工艺六堡茶最难得的品质是越陈越佳,这恰恰也是它的软肋。念好茶文化经,可以让茶农的经济收入不简单依靠卖茶叶,也间接引导传统工艺六堡茶得到一个时间上的缓冲期,形成一种茶叶不足五年不上市的“陈旧循环”,引导传统工艺六堡茶以品质叫响市场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