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业形势整体看好,并不意味着我市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就可高枕无忧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我市高等院校的部分大学生以及一些有意在梧工作的外地院校的学生依然在为找工作而头疼。
“不少单位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这挡住了我们进入的脚步。”这是不少被访大学生的共同心声。
不易找到合适的岗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这句话,即将在外地高职院校毕业的小陈和小叶都有了切身的体会。小陈和小叶分别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和设计专业,然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他们无奈地发现: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同或相类似的毕业生太多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小陈感叹地说:“三年前,计算机还是个热门专业,没想到现在找工这么难。看来,要想找到工作,我不能只盯计算机岗位了,甚至,我已做了最坏打算,必要时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事实上,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这是不少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岗位时最纠结的事。
小梁是梧州学院大四的学生,其专业是机电一体化。他告诉记者,在经历4次招聘会后,最让他困扰的是“岗位技术含量低”。 小梁希望从事的工作与机电应用有关,为此,他曾应聘市内某大型公司的维修电工一职,入职后却被告知要先做为期3个月的流水线操作工人。刚开始,他觉得也许是公司要考验自己,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公司的一位流水线工人口中得知,对方也是应聘维修电工的,到企业5个月了,仍在流水线上工作。最后,小梁选择了辞职。
部分企业门槛高难进入
让大学生们无奈的,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高门槛。
本科学历,这是不少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学历水平的基本要求,一些单位更是把招人的目标定在了二本以上院校的毕业生,这把不少高职高专甚至三本的学生挡在了招聘的门外。上文提到的小陈就表示,在实际应聘中,他们的学历在与同专业的本科生比拼时明显处于下风,往往在招聘的第一关――材料审核时就被淘汰了,有时甚至连递材料的条件都够不上。
“有经验者优先考虑”,用人单位设置的类似条件,也让不少大学生叫苦不迭。梧州学院大四中文系的小李较为心仪的是管理类职业。在经历5场招聘会后,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她说,许多招聘信息都会很隐晦地表述“有经验者优先考虑”,往往等她去到现场,就会看到招聘板上“冷冰冰”地写明有经验年限限制。此外,在得知她是应届生后,对方都会把她的简历随意一放。一些企业要求的“经验”是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过合同的经历,因此,即便小李拥有丰富的校外兼职经验,但也很难满足对方提出1年甚至更多的管理从业经验。
另外,一些有多次应聘经历的应届生还透露,部分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更侧重于选择有“本地户籍”的应聘者,这让外地户籍的学生在竞争时难免会吃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