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晚,由中共梧州巿委宣传部、巿文广新局主办的“粤桂合作、音乐无间”流行音乐讲坛在梧州举行。广东音乐人邓伟标、陈辉权、梁天山和华语金曲奖总策划游威应邀主讲,与我市音乐创作人和音乐爱好者分享流行音乐创作、制作、营销的心得,为梧州流行音乐发展献计。
肯定:
“粤语韵律”乃先天优势
流行音乐创作在梧州已走过了十六年。 十年磨一剑,梧州在流行音乐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始引起外界的关注。2010年,梧州音乐创作人温迪签约海蝶音乐制作公司,成为该公司旗下专属创作人。2011年,南方卫视《城事特搜》制作特别节目《梦想的力量:广西版老男孩》,讲述梧州原创音乐的发展轨迹以及本地音乐人的故事。2012年,由梧州新生代音乐创作人朱逸韬作曲,本土歌手陈诗雨演唱的粤语流行歌曲《好过》,登上广西创作歌曲先锋榜。
梧州流行音乐创作的成绩,得到了几位广东音乐人的肯定。
作为一位作词人,梁天山敏锐地捕捉到了梧州方言中的“粤语韵律”,他认为,这是流行音乐在梧州发展的先天优势。“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很多说话的方式、发音都延续着古方言的韵律,这有利于粤语音乐的创作。”
梁天山的观点得到了华语金曲奖总策划游威的认同,他认为梧州流行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成长土壤,“梧州紧挨广东,是广西面向粤港澳的东大门,音乐融合性强,多元的文化能激发音乐的丰富性。”
不足:
作品数量不多缺乏市场
梧州流行音乐爱好者播下的音乐种子正不断发芽、成长,但是业内人士还是为之着急:相对成熟的地区,梧州流行音乐创作事业发展慢,本地关注的听众不多,音乐创作也没有太多的市场,近年来,梧州流行音乐创作后劲不足的问题渐渐显现。市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陈琪辉就坦言,梧州流行音乐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作品质量虽不太差,但数量不多。本地音乐创作人常有“关起门来”做音乐的郁闷感。
在分析梧州流行音乐发展的困境时,游威说:“通过这两三天的考察,我认为梧州流行音乐发展格局打不开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创作的量不足,二是找不到市场。”
而在现场听了几首梧州本土创作的作品后,几位广东音乐人还认为,作品“制作不够精致”,而且,梧州流行音乐人的视野还不够开阔。陈辉权鼓励梧州创作人要多听各种元素的音乐,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建议:
作品要有地方特色
原创流行音乐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市场,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此问题,几位广东音乐人分别谈了他们的看法。
作词人梁天山分析说,“写词都是有根的,而梧州流行音乐的根就是包括粤语在内的梧州特色文化。像龙母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骑楼文化,都应该纳入到创作歌词中来,只有具备浓厚时代生活气息作品才能唤起听众的共鸣。”
作曲人陈辉权则引用广东音乐人“东山少爷”的成功例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陈辉权认为,粤语歌并不仅仅指歌词用粤语谱写,曲调中也应该有粤语独特的韵律。在“东山少爷”的粤语作品中,不仅凉茶、西关、长堤等广州特色事物被写入歌中,音乐曲调上也注入了粤曲、广州童谣等元素,这就让广东听众觉得很亲切。
游威认为,只有本地音乐人团结起来,互相学习借鉴,加大创作力度,加上媒体的宣传和音乐学会的推动,梧州流行音乐才能越唱越响。“广东省梅州市在流行音乐发展方面也碰到梧州类似的问题,他们破解难题的方法就是结合客家文化,大力发展‘方言歌曲’,这个经验值得梧州音乐人借鉴。”
“创作策略的高低也是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邓伟标与大家分享了他自己的成功经验,他的专辑作品《红楼12钗》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并以专辑的整体性、文化内涵去吸引听众,“建议梧州音乐人也可以从这个方向努力,形成个人的鲜明风格。”
■相关链接
邓伟标,广东省广州市人,作曲家,中国新世纪音乐代表人物之一。 1990年开始从事流行音乐创作,是中国流行音乐明星制造体系中的第一代音乐制作人,相继“制造”过的流行音乐明星有光头李进、柳云龙等。
陈辉权,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考官、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曾与中国力量、郑源、凤凰传奇、谭维维、刘惜君、施文斌等艺人合作。
梁天山,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考官词作家、音乐制作人。创作的作品包括:“中国力量”组合演绎的 《EVERYDAY每一天》、刘惜君的《羊角花又开》等。
游威,华语金曲奖总策划、国际华语音乐联盟秘书长、资深乐评人,2013年快乐男声、中国最强音广州赛区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