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见习记者 董宏伟
实习生 吴家茵
飙车是为了追求刺激
年纪不大,头发染黄,辍学多时,家境不富足,以助力车为代步工具——许多助力车飙车者身上都有着这些印记。
当黑夜降临,飙车者最喜欢大幅度转弯,绕成“S型”的危险行车路线,部分车子还在漆黑的路上蹭出一路火花,而经过改装的车子则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路人的侧目、司机的厌烦,他们全然不放在眼中,目的只是追求刺激,排解青春的寂寞。
这样的“S党”车手对于许多梧州市民来说都不陌生。夏日的深夜凌晨,当一辆辆经过改装的助力车以远超于合理的速度在街道上呼啸而过时,不少群众气愤不已,有的市民通过写投诉信拨打媒体报料电话、在梧州零距离网站网络问政板块上发帖,甚至拨打110报警电话,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加查处……
据了解,“S党”车手中很多人都来自一个特定的群体--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富余劳动力。
6月30日22时30分,市公安交警、特巡警支队通过天网监控视频发现,十几名骑摩托车或者助力车的年轻人在富民堤后路梧州盐业公司至市轻工技工学校路段聚集并准备飙车。警方迅速出警,并将当晚参与集体飙车活动的青年带回交警大队调查。
事后,记者随机咨询了其中6名青年,他们中一个为23岁,一个为20岁,剩余4个分别为18岁、17岁、17岁和14岁,除了两人在市西环路某娱乐场所工作外,其余都表示自己暂时无业。
部分家长对孩子飙车保持沉默
据了解,不少“S党”的车都是家长为他们购买的,虽然,家长们的本意是让助力车成为孩子的代步工具,但是对于孩子的飙车行为,一些家长并没有反对。
6月30日晚,准备飙车的“S党”被带回交警大队,当晚,部分未成年的助力车手是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做完笔录的。其中一名家长在儿子笔录完成后,最关心的问题是:儿子会不会留下案底,被暂扣的改装助力车什么时候才能拿回去?除此之外,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儿子虽然辍学在家,但是家里从不给他多余的零花钱,因此坚信他没有资本参与飙车赌博行为。
“为什么允许这么小的孩子开车?有关注过孩子平常的行为吗?如果车子送回家后还会允许他开车吗?”对这些问题,这位家长沉默不作答。
可能他不知道的是,2013年5月2日,曾经也有一位后悔的家长陪同儿子曾在这里做过笔录:其未满14岁的儿子小才(化名)驾驶助力车撞倒老人后逃逸,致使老人颅脑受重伤不治身亡。由于年龄还小不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条件,最终由忙于谋生的家长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
车手对飙车不以为然
对于飙车行为,不少“S党”车手不以为然。“我不是飙车,只是在晚上人少的时候比平常开快一点。”“我家在旺甫,那么远,每天上下班搭公车怎么行?”“下班都半夜了,有时去吃个消夜兜兜风而已”。在接受警方讯问时,一些“S党”都作了类似的辩解。
为此,记者也在7月之后的连续两周深夜,在市区各条路上蹲守。凌晨是改装助力车在路上最为肆虐的时段,平均每分钟至少有一辆呈“S型”路线的助力车在街头驶过,但真正两台或多台同时以竞速争先的方式到达目的地的车辆其实不多,反而是以助力车为媒,催生的深夜“聚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