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上午,桂港青少年交流及义教考察团的成员在市青少年宫,用七彩缤纷的气球教导孩子们制作手工品。 本报记者 欧蕾蕾/摄
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欧蕾蕾 实习生 陈可夫)用七彩缤纷的气球打破耳疾儿童的交流障碍,用丰富多样的卡片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7月20日上午,三节特殊的教育课程在市青少年宫内开课了。当天,桂港青少年交流及义教考察团(下文简称为“考察团”)为青少年宫的学员和特教班的孩子带来了三节英语教学和手工作品制作课程。
课程中,从流程的设计,到道具的应用均是由来自香港的青少年安排,极具特色的互动教学法,让听课的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对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考察团团员而言,要给一些听力不便的孩子上手工作品制作课,在沟通上会不会存在困难?当记者来到上课的教室,上述的疑虑被从教室内传来的阵阵欢笑声所打破。教室内,每个团员与一两个小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手把手地教导他们用长型的气球“变化”出小狗、宝剑、花朵等各色的图案。显然,考察团团员们的“气球战术”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
6岁的小莹思正处在耳蜗手术后的听力培训期,并不能与当天的香港小老师曾焕欣进行言语上的交流。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成为他们之间沟通的壁垒。彩色的气球是桥梁,在曾焕欣的教育下,小莹思很快就完成了小狗的制作,欢乐之余,她还不忘用并不清晰的发音,向姐姐说了一声“谢谢”。
“制作过程中没有言语的交流,但完全没有影响到教学。”曾焕欣对记者说。原来,早在获悉要给一些听力不便的儿童上课时,团友们就针对孩子的特殊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的精心的设计。团员们认为,在这节课程中,比起要授予孩子们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通过课程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对于考察团带来的义教课堂,市青少年宫主任李浩表示,这给青少年宫在今后的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互动教学的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较好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