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栋均在医院照顾黄月娟。西江都市报记者 吴婵/摄
西江都市报记者 吴婵 通讯员 李国楹
“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爱她、守护她,直到永远?”这一句婚礼上常听到的誓词,他们没有听过,也没有给对方许诺过一句“我愿意”。一个家庭的两代人,母亲和女儿,都在青春刚绽放的年纪里,遭遇青春的凋谢。可是,他们的丈夫和未婚夫却用实际行动,给了她们永远的承诺。两代人四个人的命运里,不幸和幸运相互交缠着。
先天性疾病遗传致残
在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科的一间病房里,有一位叫做黄月娟的24岁女孩,她是倒水镇古道村上水尾组人。从她四肢紧绷的皮肤里,一眼就能看到了里面的骨头。此时,她无力地躺在病床上。不过,当前来探望的一位叔叔向她打招呼的时候,黄月娟还是费力的抬了一下手,并问了声好。同时病床边,一名男子的眼睛一直围着黄月娟转。眼看着黄月娟突然涌出来的眼泪,男子迅速地从旁边抽出纸巾,细心为她擦去。他是黄月娟还没来得及办理手续的“丈夫”苏栋均。
黄月娟的泪水有绝望,有愧疚,有感激……因为在她度过的20多年岁月里,同时经历了大爱和大恨。这次住院,是因为一个多月前某天突发高烧、呕吐,先是被送到倒水镇上的医院,然后被送到市区医院。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诊断单上,一共用了三行字罗列出她的病情:继发性肺结核、咽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全身多处骨畸形以及低蛋白血症。
医院肺科的主治医生伍桂雄解释,这次住院,黄月娟治疗的只是她这一次的病发,主要就是肺结核等,治疗了一个多月之后,目前逐步稳定了下来。不过事实上,除了这次病发,在黄月娟身上存在最严重的问题。
黄月娟最美的样子,定格在她2003年拍的一张照片,那时候,她才14岁。苏栋均拿出了这张他一直保存着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里黄月娟短发,稍瘦,但是阳光、青春。然而这时候,黄月娟本该逐步绽放的青春,却已经在远离她了。身体慢慢地萎缩,四肢逐渐失去力气,从站立到佝偻,到蹲下,再到躺下,直到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这些变化在黄月娟的家人看来,熟悉得就是一段逃不开的可怕命运。因为,30年前,在黄月娟的母亲徐火然身上,一模一样地发生过。当年徐火然病发的时候,还曾去过医院寻求诊治。不过却得知是先天性的遗传疾病,没办法治愈。虽然至今意识清醒,四肢却重度残疾失去自理能力。因此,到了黄月娟的时候,这个家庭因为贫困还是放弃了去医院。
苦难中遇到知心人
苏栋均认识黄月娟,已经是在她不能站立、骨瘦如柴的时候。去年,已经40多岁还未婚的苏栋均,经人介绍知道隔壁村里有这样一位姑娘。随后他就去到黄月娟的家里看了几次。仅仅见了几次面之后的第三周,苏栋均做了一个出人预料的举动。那天,他亲自把黄月娟直接抱回了自己家。
苏栋均的身上,有着农民最质朴、实在的东西。就因为黄月娟的一句“我不想拖累你”,他就认定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值得他去照顾一辈子。两个人都是来自农村里的贫穷家庭,一个大龄王老五,一个年轻却身患残疾,不过在有的人看来,苏栋均显然不该让自己“更累”的,可是他就是愿意珍惜这段相濡以沫的感情。在这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每天24小时他都一直在身边陪护,除了愿意付出体力,苏栋均更希望,能用自己的爱去鼓励黄月娟坚持下去。因为住院期间,黄月娟两三次地拒绝进食、治疗,一度心灰意冷不想活下去。
黄月娟的残疾是因为母亲的遗传,然而除了不幸,爱神同样也在她们两代人之间“遗传”。黄月娟的父亲黄社焕,当年也是在徐火然已经处于病发的状态时,不顾一切走在一起的。在村里那座山上的茅草屋里,一家人相互守望,度过了30多年。今年68岁的黄社焕已经一头白发,可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
家庭贫困渴望爱的援手
两代人,两个家庭,都可以克服困难,建立起无需旁人理解的感情,可是,正在一步步摧毁他们的,是现实的生存难题。
他们都是村里的贫困户,黄社焕和苏栋均都仅靠各自的一亩田地维持生计,其余时间都得照顾无法自理的两母女。而且,因为文化低等因素,对于很多事情,他们都不知道,在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他们没有得到,也不懂得如何去寻求帮助。去年黄社焕一家才在亲戚等人的帮助下,领上了几百元的低保以及一千多元一年的“阳光家园”资助。而最近几天,母女两人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都办理了重残肢残一级的残疾证。目前苏栋均在医院陪护所需的生活费,也是靠一位亲戚支持。可是,仅仅这些经济来源,又怎么能够支撑这个家庭不幸的两代人。仅仅就黄月娟目前产生的医药费,也已经超过上万元。据医生介绍,对于黄月娟这次的肺结核等治疗,要完全康复需要一年半的治疗时间。考虑经济因素,黄月娟之后会出院回家继续治疗,然后定期回医院复诊。
黄社焕和苏栋均对母女两人来说,是守护天使。不过他们究竟只是憨厚老实的农民,他们不懂得如何开口,可是,他们真的很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