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见习记者 董宏伟 实习生 吴家茵
某个节日的深夜,本市一年轻人驾驶助力车飙车回家,在进入巷口的转弯处因车速过快而撞在电灯柱上死亡,次日才被人们发现已经冰冷的尸体。而他出事的地点,距离其位于西堤路的家仅剩下数十米的距离。难以想象,那个亲人在等待他回来的节日深夜,他躺在路灯下度过的最后时光。
助力车事故死亡率达60%
从事一线交警工作多年,原蝶山交警大队指导员梁晓奇对类似的事故案例,从一开始的同情惋惜,后到来的怒其不争,再到现在的司空见惯。而他的同事,更是每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让人唏嘘的“飙车”事故。
十次事故九次快,不少行驶时速达七八十公里的助力车,不但速度超过限制,而且在呈S型曲线前进,明显属超速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
“时速快,车手缺乏安全驾驶意识,意外极多;没有车牌,难以追究刑事责任;没有保险,发生事故后难以追偿;车手低龄化,学生驾车越来越多;飙车成风,车辆非法改装更是漫山遍野。”梁晓奇说,但是超标助力车、电动车在机动道超速行驶,按照条例处罚一般就是50元。
根据统计,梧州市去年共发生涉及助力车的交通事故约2500起,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1倍以上,平均每发生13起涉及助力车的交通事故中,就有1起存在逃逸行为;每发生1.3起涉及助力车的交通事故中,就有1名人员受伤,因无安全保护措施,助力车事故的死亡率达到60%。
助力车有望上“紧箍”
市特巡警支队与城区交警大队曾联合行动。7月5日晚上,在西江一路渡口岗设卡,对14台涉嫌改装的助力车进行暂扣;15日晚,在文澜路口建行岗设卡,暂扣14辆涉嫌改装的助力车。但在实际查处过程中,一些明显超速、改装的助力车,交警只能是要求对方停下接受处理;一些迅速加大油门逃离的助力车,民警也不能立即对其追赶,以免造成交通意外。部分被扣车的青年因此认为:“能抓乖的,难抓坏的。”
“如果说助力车泛滥造成的是隐患,那么车辆改装的“S党”就已成‘明患’。”梁晓奇表示,合格的燃油助力车应是按照最高时速40公里/小时的标准设计的,驾驶员为了提高“性能”飙车,私自改动车辆部件,比如增加发动机排量、更换轮毂或避震器等。但是,原有的车架强度有限,在高速行驶或激烈操控时,更容易出现事故,例如车架断裂或者失控等,将严重威胁驾驶者及旁人的生命安全。
梁晓奇认为,“在目前国家法律监管存在真空的情况下,只有出台地方管理条例,实行助力车、电动车上牌管理;流通部门严控非法改装行为,才能从源头遏制助力车违规现象。”
值得欣慰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动自行车机动轮椅车管理办法》即将于8月10日实施,这让不少人感到为助力车套上“紧箍咒”有望。一位通过微博加V认证的梧州交警微博“型警阿龙”也作出了自己的解读:“许多人认为这个管理办法就是针对助力车的。其实这只是根据法律法规授权,由自治区政府出台的非机动车管理办法,燃油助力车属性尴尬,按国标属轻便摩托车,我个人理解燃油助力车不在管理办法规定的登记上牌范围内。”但他也认为,这个办法的出台最大的好处是,明确了非机动车的范围,可以名正言顺的禁止燃油助力车在市场流通。针对目前在用的燃油助力车,(政府)也终于可以出台符合各地实际的登记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