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龙天传)5月26日14时23分,水上中队接到110报警:西江段西堤三路松脂厂码头有人溺水,请求救援。据了解,事发前,三名初一学生结伴到江边玩耍。饮酒后,三名学生下水游泳,其中两名不会游泳的学生溺水。
6月15日,岑溪市滨江路健身公园发生一起小学生溺水事件,两名小学生不慎失足掉入水中,其中一名当即被救起,另一名失踪。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全国各地发生学生溺水事件40余起,死亡人数上百人。学生暑假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近日,记者就“如何让孩子的暑假更安全”进行采访,发现部分家庭看管不力和学生自制力差是导致安全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现象:
留守儿童更易受伤
市民唐小姐是一名宝石打磨女工,其丈夫在广东地区打工,儿子小李今年读小学四年级。唐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工作比较忙,暑假孩子的安全问题最让她头痛。目前,她只能每天把孩子带到厂里,以方便看管。在她身边,不少女工也选择将自己的小孩带到工厂。然而,让孩子待在母亲身边并不意味着远离了危险。唐小姐说,工厂里有很多裸露的马达转片和电线,同事的小孩还曾经发生过触电事故。
农民工刘发和爱人一起在广东清远打工,13岁的儿子在梧州龙华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刘发说:“由于孩子调皮,爷爷奶奶很难管得住。每次到假期,他总是和伙伴们到处疯跑,我在电话里劝告他也不听。我打算过几天让妻子回家,专门看住他,过完暑假再回城里打工。”
此外,记者从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每年一到暑假,就会有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背着父母偷偷到城里打工。然而,这些孩子大多工作没找到,路费也花光了,举目无亲之下,只好来救助站求助。最后,由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联系孩子的亲属将其带回。该站的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六月份至今,该站共送返未成年人37人次。
学生度假去处寥寥
邓华雄同学是一名初二学生,他向记者抱怨,梧州市可以聚会、休闲、运动的场所比较少,只能去唱歌。此外,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兴趣面越来越窄。在学校,整日为了考试而忙碌;放了假,还有各种名目的假期提高班等着他们。兴趣少了,自然觉得休闲无去处。
此外,有家长向记者透露,培训班一到暑假就“水涨船高”。每课时费用平均增长10至50元不等。对此,很多培训机构也自有理由:“现在物价都在涨,培训的费用自然也要涨。而且当下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竞争也非常激烈,要想请到好老师,涨价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权衡之下,一些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留在家中。
原因:
家长大多忙于工作
针对中小学生暑期安全事故多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多数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成人麻痹大意引起的。其中,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引发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一位乡镇级中学教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家长把暑期学生安全教育重视起来。我们学校有很多学生,身边没有监护人。其父母都常年在外,不能在身边管教小孩。还有的家长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看管小孩。”
“有时我们打电话到学生家里,但都没人接电话。有的老师去家访,一个礼拜也找不到家长。有些家长对老师讲的根本不在乎。但是一旦出了事,有些家长便会一味要求学校负责。”
对于学校的“指责”,一些家长也表示无奈,“孩子放假,我们还要去上班。不是我们不想管孩子,而是实在分不开身。”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经济条件一般的乡镇,一些学校仅对学生发放一本《假期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教育工作大多流于形式,对孩子起到的安全警示作用微乎其微。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村儿童暑假安全事故的多发。
对策: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障学生暑假安全,须建立假期学生安全家校联系机制。切实加强暑假期间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班主任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保持和学生及家长的联系。学校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访、电话、短信等多种形式做好假期学生安全对接工作。家长则及时、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提高孩子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去年7月,市长洲区团委、长洲区教育局携手梧州学院教师教育系,共同举办了“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收获”暑期小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活动。市长洲区团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当前受活动场地的制约,可供孩子们参与的娱乐活动较少。对此,其实更需社会有所担当,例如暑期让父母休带薪年假陪伴孩子。再如由社区或是街道组织一些免费暑期夏令营活动,不仅可以让社区的孩子之间找到玩伴,更可以打消家长对于孩子暑期安全的担忧。
据市工厂路小学党委书记刘卓俊介绍,为丰富学生暑假生活,该校少先队大队安排学生以“清洁家园”为主,主动到其所在社区做卫生,并把劳动成果以照片、手工画或者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又或者鼓励学生到“青少年科技网”上学习,制作科技实验作品,并进行评奖。
据市消防支队相关人士分析,从近年来他们参与的救援案例来看,许多孩子在遇到危险时不懂如何自救,这使得事故的伤害大为增加。他建议,学校和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对孩子安全自救技能的培养。应多组织一些模拟演练来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