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高云
提到电子音乐,不少市民会联想到这样一幕:几个酷酷的音乐人一边弹奏带着强烈节奏的旋律,一边享受台下粉丝的掌声和尖叫。今年7月底,有近10位梧州音乐界器乐教师,在鸳江丽港上演2013年梧州“璀璨广场”器乐专场晚会,呈现出梧州电子音乐多元化的一面。
从台前走到幕后,记者发现,“帅”和“酷”只是电子音乐人的其中一面。筹备主办这场器乐音乐会的梧州电子音乐人刘俊良告诉记者,在电子音乐这个非主流的行当,梧州电子音乐人从入门到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电子音乐发展在等候时机
这台热闹的晚会过后,梧州的电子音乐仿佛又归于平静,但对于这群电子音乐人来说,“这是站到了一个新起点,有了新舞台。”走进圈内人常聚集的“潮人音乐基地”,记者也走近了梧州电子音乐人。
潘禹岷擅长吉他,跟一般爱好音乐的青年一样,他是听着港台乐队唱碟和西方流行音乐长大的。初学时,他的家人虽不反对但也不理解,“他们完全不懂电子音乐,他们只是从电视里看过有这种乐器。”为了买乐器,他奔走在梧州大街小巷,靠打散工赚钱。
爵士鼓价格昂贵,学习的人少,教的人更少。鼓手岑舒说,当时梧州没有琴行,通过朋友才认识了老师,“家里买不起爵士鼓,只能到老师家里练习。”
最后,几个年轻人组建起乐队,拿潘禹岷自己的话说,“搞乐队只是玩票而已。”想让更多的人认识电子音乐,爱上电子乐器,他们还在等候时机。
电子音乐与民乐的“邂逅”
终于,他们在今年6月底等来了这个机遇。乐队吉他手刘俊良偶然与万秀区文化馆馆长陶灿结识。随着两人对音乐交流深入,陶灿很快发现,“电子音乐不仅是少数人的事,他们应该以更多形式推动本地音乐人的彼此合作,丰富梧州的音乐市场。”最后,在陶灿的推荐下,梧州市的首场器乐专场表演经过一个月的筹备终于开场。
演出平台来得弥足珍贵,如何让梧州市民在一台晚会中认识电子音乐?考虑到电子音乐的多样性,他们找来一些中、西洋乐器爱好者同台“玩音乐”。于是,有了《黄种人》中,以流行音乐为背景,融合笛子作为前奏、间奏;《菊花台》中,用葫芦丝代替演唱旋律,结合古筝、吉他作为背景铺垫;《Victory》中,现代电声乐队作为钢琴原曲的伴奏,使乐曲背景更丰满,声效层次更丰富。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通俗音乐的完美结合,获得观众的阵阵掌声,一些激动的观众还冲到台下为他们打气。
广阔平台还需自己搭建
“这台演出的现场反响好,并不意味着电子音乐在梧州的现状很乐观。”晚会结束后,表演者们聚到一起讨论。他们认为,电子音乐的受众还比较少,“在梧州,其实有一批电子乐手,但由于场地、机会缺乏,愿意静下心来做电子音乐的人也不多,因此鲜少有电子音乐的演出。”
电子音乐演出机会不多,可不可以创造更多的展示平台?于是,这群年轻人有了新想法。潘禹岷说,他们计划筹拍一部微电影,专门讲述梧州电声乐器爱好者成长与生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