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帽子一支小旗,交通劝导志愿者在发烫的路面上品尝苦乐
湿衣酸胳膊换来好秩序

8月10日,本报记者黄子丞在路口处维持通行秩序。 记者 蒙绍松/摄
10日17时许,在这个下班交通高峰期,等红绿灯是最令人烦躁的一件事。一是回家的念头迫切,二是要忍受酷热的煎熬。在路口等绿灯的人们都是一副“焦头烂额”的表情:有的三五成群挤在零星的树荫底下;有的撑着伞徘徊在斑马线附近遥望着马路对面的红绿灯秒数……人们在等待绿灯通行的过程中都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地避开热辣辣的阳光。记者也在这片日光浴中,湿透了衣裳,酸了胳膊。
交通引导员需要在高温下长时间站立维持交通秩序,而所配备的遮阳物品只有一顶帽子,因此这个岗位的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记者所站的位置有一小块树荫,但半个小时过后,记者的额头上还是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脚底也开始热得发烫,再加上来往的车辆喷出的尾气,记者的咽部变得很干燥。
在体验过程中,记者看到一辆装载着液化气罐的三轮车,在距离绿灯亮起还有十几秒的时候加速冲过马路,记者想上前劝阻已经来不及。
由于长时间举着旗子,记者的手有点酸,虽然不时要换一下手,但还是坚持着。在靠近斑马线的地方,立着一块告示牌,不少行人在等待交通灯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去看一看上面的标语,“绿灯可以再等,生命不能重来”。记者看到,这个路口红灯亮的时间是70秒,有些行人走到这里等红灯,就会到树荫下歇息一下。由此可见,在这个令人烦躁不安的炎热季节之下,大部分市民并没有“冷落”交通规则。虽然天气闷热难耐,但此时记者的心是安然的,因为辛苦的汗水换来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从这次短暂的体验中感受到,交通劝导员这个岗位是孤独而艰苦,却又乐在其中的。苦的是他们的身体,乐的却是他们的心灵,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城市文明的进步。
见习记者 黄子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