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马献华(左一)与战友们的合影。(戴连升 提供)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通信兵。(资料图片)
马献华是蒙山县蒙山镇城西村六妙二组人,1920年10月15日出生在城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有四兄弟和两姐妹。在蒙山中学第八班初中毕业后,马献华分别报考了军校和医学院,结果被两校同时录取了。
“当时,我家中有三兄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后来在日本鬼子进村时被击伤,因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死亡),前面两个满了18岁后,按照当时的征兵制度,我家必须有一人去当兵。我在蒙山中学毕业后,虽然考取了医学院,但在平乐县学习了半年,都是在病房里护理病号或做一些杂活,没有学到医务知识。毕业考试优秀的我直接被保送去军校就读,由于我在中学时曾参加了一年的军训,所以就想去当兵,为此我选读了19期黄埔军校桂林六分校。” 马献华一到军校,就看到大门有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这副对联给了他极大的启迪和激励,提醒他在战争的年代中时刻牢记军人的使命。
1937年10月,广西桂系部队奉令组建第21集团军,下辖第7军、第48军。在黄埔军校桂林六分校广西通信兵团无线电学生队读了三年书的马献华,被安排到21集团军指挥部工作。
“我们10多名成绩好的同学被分配到设在安徽大别山的21集团军指挥部总部电台处当电报员。有线电教官陈文洪(蒙山文圩人)带领着我们,艰苦跋涉地通过日占区,在当地乡亲们的协助下,穿过河南省才转入安徽省。”在21集团军总部,只有一部充电机电台,其余都是手摇机电台,马献华跟着战友麦幹才学习了两种电台的操作技能,当了三年电报员,后来马献华被调到参谋处任参谋。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马献华又去陕西宝鸡市黄埔军校特联分校读了一年,学的是综合兵种知识。回来后,他在长官部的参谋处任少校参谋,带领一个有30多名士兵的战斗排,管理着安徽田家窖的一个军用煤场,确保华东战场部队的用煤供给。由于煤场管理到位,战略用煤供应及时,给前方部队提供了后勤保障,马献华立了一次功,获奖一千块银元。后来,马献华升为中校,并被允许报考陆军大学。可惜此时抗日战争日趋激烈,陆军大学暂时停止招考,他的陆军大学梦也就告吹了。
在抗战期间,马献华还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许梦茵。许梦茵的家乡河北石家庄被日军侵占,1944年,她随家人逃荒到了安徽,在安徽蚌埠女子中学就读。因为有位亲戚在马献华所在部队工作,许梦茵经常来部队探望,因此结识了马献华,双方的感情不断加深,对此部队的参谋长很支持。由于抗战局势紧张,参谋长就以家长身份,在参谋处为马献华和许梦茵主持了订婚仪式。为了安心抗战,马献华与许梦茵很快回到蒙山结婚。婚后,他把妻子留在蒙山,自己立刻赶回了部队。
1945年日本投降。8月21日,马献华从安徽坐火车到湖南芷江,参加当地举行的受降仪式。当天,大街小巷贴满了“庆祝抗战胜利,巩固世界和平”、“抗日胜利万岁”等各式标语和横幅。尽管天气炎热,但人们都走上街头,一边高呼,一边放鞭炮、撒红花庆祝。马献华说:“当时的那一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我和老伴身体健康,在家人的陪伴下安度晚年。最近两年,社会各界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给予了极大关注,一些志愿者自发来慰问我们,不仅送来慰问金和衣帽等慰问品,还为我们制作了纪念章,这让我们很是欣慰。”说到这时,老人脸上流露出由衷的笑意。
(戴连升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