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图片 本地 时事 原创 直播 专题 爱心 零距离问政 我们相亲吧 电子报刊 西江月 网站建设 广告价目 公告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同心协力 奉献精品
——《“与国同梦 奋进梧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出版背后的故事
2019-10-02 15:25    梧州零距离网-西江都市报   记者 陈素雅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

《“与国同梦奋进梧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纸质版和网络版(“特刊电子书”)9月28日推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92个版面、16组视频短片,独特的选题、生动的叙述、多样的融媒体宣传方式,梧州日报社以这份精心制作的特刊,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心意之作。

一份特刊的出炉,需要历经策划、采访、编审、排版等多个环节;一份特刊的背后,也必然凝聚着许多媒体人的心血。特刊出版背后有着哪些故事?就让记者为你详细讲述。

《“与国同梦 奋进梧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版面(资料图)

精益求精反复调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处于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梧州日报社高度重视,早在今年5月即着手准备,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宣传主线,结合报社在全体采编人员中开展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设活动,研究制定相关宣传计划。最终,报社确定将开展“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采访活动,并把出版特刊作为活动的重头戏。为此,报社从各个部门抽调优秀采编人员成立了特刊工作组。整个特刊策划、组织均由报社编委会主导,报社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采编业务的领导靠前指挥。

据特刊工作组有关策划负责人介绍,梧州日报社编委会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与国同梦,奋进梧州”为特刊的主题,内容则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梧州曾经在全区、全国乃至全世界取得的“第一”的辉煌成就,通过挖掘讲述当年梧州人获得这些“第一”背后的故事,汲取成功的经验,坚定前行的信心,凝聚奋进的力量,并激发市民在新时代勇敢逐梦、再立新功的豪情。

定下主题后,特刊工作组有关人员从报社资料室,以及相关网络、出版物等搜索资料,并走访市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了超过60个“第一”的题材。然而,七十年沧桑巨变,曾经的传奇可能已渐渐消隐,甚至落后于时代。在反复甄别史料并逐一走访相关事件知情者或当事人后,特刊工作组多次调整方案,取消了部分难以找到实证资料或见证者的项目,放弃了个别技术、内容与时代发展趋势不相吻合的选题,补充了一些反映梧州人在新时代实施新举措取得新成效的内容,最终确定“创造力量”“奋进步伐”“追梦历程”“时代足音”四大篇章的架构。

为了将特刊做得更精美,特刊工作组就特刊的封面及板式设计进行了多次策划和调整,设计力求突显梧州特色。一开始,设计人员设计的封面主图为梧州全景图,但特刊工作组研究后一致认为,普通的全景还不足以全面展示梧州的城市变迁。最终,封面设计定稿为以一系列梧州新貌作为胶卷摄录的内容,以“胶卷”回放的形式呈现发展成就。此外,特刊每一个篇章中带着梧州时代特色的舞狮、大桥等元素,每个内文版面中那奋力前进的龙舟剪影,从素材到尺寸,都经过再三修改,务求在细节中凸显梧州特色。中秋节期间,在办公室加班的编辑把反复修改的设计大样叠起来,竟然厚达十厘米。

为了让版式统一美观,特刊工作组还“自找麻烦”,要求标题统一由引题与主题构成,主题均为八个字。为了制作出合适的标题,相关编辑、编审费尽心思。

正是怀着精益求精的理念,特刊工作组的编辑、编审们连续几个月加班加点,在稿件内容、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严格把关、反复修改,有的时候,梁铮鸣、杨麦、刘远菁、关碧霞、黄秀瑜、周云超等编辑甚至是日夜班连轴转。

采编过程求实创新

特刊的采编过程,更是一次对采编人员“四力”的考验过程。

特刊里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中国唯一以“中华”命名的药品——中华跌打丸“出世”的来龙去脉,岑溪花岗岩产业兴起的传说与事实,西江特大桥的建设细节,中国“钛白”之乡、八角之乡、肉桂之乡的由来,等等。特刊叙述的内容横跨七十年,编记人员对部分历史事件并不了解,而为了把最准确、鲜活的内容呈现给读者,编记人员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记者杨苑君采访长洲水利枢纽建设情况时,翻查了跨度超过30年的历史资料,还多次前往如今的长洲水电公司寻找亲历者,深入挖掘建设过程的故事,并反复核实项目建设的重要事件和关键时间节点,确保报道准确生动。

神冠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亚仙日理万机,且经常要到外地出差,近年来已鲜少接受媒体专访。为了还原梧州研制生产中国第一根人造蛋白肠衣的历史,记者肖旻泰找到相熟人士帮忙联系,双方反复沟通,调整采访时间。最终,周亚仙接受了近3个小时的专访,详细讲述了当年的创业史。

记者全淦枚在采访广西第一家桑寄生茶生产厂家时,在签下保密协议后获得梧州城镇工业联社许可,翻拍到制作桑寄生茶的珍贵历史资料并在原文中加以引用。

为了收到更好的报道效果,梧州日报社首次采用真正的融媒体报道方式对特刊内容进行呈现,同天发布纸质版与“特刊电子书”,为此,特刊工作组人员也有了许多创新之举。何鎏等摄影记者在梧州多个“地标”放飞无人机,首次以航拍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不一样的梧州新貌。记者张超浩和陈业漾发挥特长拍摄视频,使读者扫描纸质版特刊的二维码,就可直接观看采访视频,让新闻人物“跳”出平面讲述当年的故事。经由特刊工作组,以及梧州零距离网站编辑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努力,梧州日报社在“特刊电子书”制作和发布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各方支持还原史实

在特刊采编过程中,报社还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扶持。

《特刊》的内容涉及多个部委办局,相关部门都积极配合,协助搜集资料及联系亲历者。市档案局、博物馆等单位,则为记者搜集老照片打开方便之门。

特刊的采访还得到许多当事人的积极配合。现年85岁的陈初训曾任岑溪县委书记,他欣然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忆述35年前岑溪发现石材的情景,以及自己任职期间当地产业的发展细节及状况。

莫寿全老人组织建立的岑溪农业初级合作社,是全区首批农业初级合作社之一。今年已是88岁高龄、腿脚不便的他,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记忆开始模糊,但得知记者来意后,老人家仍主动拿出自己的传记及历年获得的奖项为记者采写提供素材。

原梧州中药厂、梧州松脂厂的多位退休人员,因为职业的原因,曾参与了厂史厂志的报道工作,储备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得知特刊需要历史资料,大家二话没说无偿提供出来。

正是许多亲历者、见证者的热心分享、无偿支持,特刊纸质版和网络版推出后,不少老读者阅读后,觉得倍感亲切,“说的就是自己当年的奋斗历程”,有的年轻读者也觉得很振奋,“我们也要开创新的梧州‘第一’”。

编辑: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