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梧州日报》报道,我市共享电动自行车乱停乱放的乱象引发了市民关注,笔者认为,要解决该现象,需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政府的主管部门要结合市民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等对共享电动自行车发展规模实行总量控制与准入机制,总量控制既包括运营商,也包括车辆投放数量。目前我市共享电动自行车的运营商较多,引发各家争抢电动车停放点,加剧了乱停乱放的状况,因而主管部门要切实评估我市城区规模和交通承受能力,设立准入机制控制运营商数量,采取运营能力评估、企业服务考核等方法进行优胜劣汰,同时按需求对运营商车辆配额进行投放,避免过度竞争。
其次,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进行停放区域规划,设置专门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特别是在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口密集区域进行分区停放,比如在旺城广场这个繁华商圈分隔距离划出几个专门的停车区域,严格要求各运营商对照自己的区域进行停放,避免集中一起堵塞道路,确保车辆和行人通行顺畅;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用户的停车习惯和热门停车区域进行分析,为优化停车区域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对一些用户经常停车但未规划停车区域的地方,合理增设停放点;对连续三个月闲置率超30%的区域,削减该区域车辆配额;同时规范各运营商停放点,用不同颜色划线与运营商车辆颜色匹配,引入“电子围栏”技术,市民未停在指定停车区,车辆自动断电且运营企业平台收取违规停车费用,多次违规用户会被拉入黑名单。此外,加强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日常巡查,严厉查处运营商违规停放行为。
重视社区和学校的源头教育作用,提高市民对共享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在社区和学校内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向居民和学生普及共享电动车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停放要求,培养文明出行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源头上减少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