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生后会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生理现象。这些现象是他们从母体环境过渡到外界环境的自然适应过程,对于新手父母来说,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担忧。
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是因为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的进食量相对较少,同时通过呼吸和皮肤丢失较多的水分,导致体重下降。一般体重下降的范围在出生体重的3%~9%之间,之后随着进食量的增加和身体逐渐适应外界环境,体重会逐渐恢复并开始增长。
“先锋头”
新生儿经过产道娩出时,因胎头大于产道,在产道扩张过程中胎头受软组织压迫,静脉回流受阻,水分外渗造成头皮软组织水肿,即“先锋头”或称产瘤。
新生儿头顶较长呈橄榄形,指压有凹陷痕,水肿可随侧睡方向而改变。一般生后2天~3天就被吸收,个别需6天~7天消退,无须治疗。
“马牙”和“螳螂嘴”
“马牙”是新生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出现的黄白色小斑点,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螳螂嘴”则是指新生儿两侧颊部各有一个隆起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乳汁。随着宝宝的成长,它们会自然消失。
生理性黄疸
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所以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通常在出生后2天~3天出现,4天~5天达到高峰,5天~7天开始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长至3周~4周)。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喂奶、多排便有助于胆红素的排出。
乳腺肿大和泌乳
新生儿无论男女,在出生后3天~5天都可能出现乳腺肿大的现象。这是因为胎儿在母体内受到母体雌激素的影响,出生后这种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导致乳腺出现生理性肿大。有些新生儿甚至会出现少量乳汁分泌,这被称为“新生儿假性乳腺发育”。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在2周~3周内会自然消退,家长切勿挤压以免引起感染。
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频率相对较快,每分钟可达40次~60次。而且他们的呼吸节律不规则,可能会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尤其是在睡眠中。这是因为新生儿的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肌力量较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宝宝的呼吸暂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0秒~15秒),并且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皮肤发紫、四肢抽搐等,那么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呼吸暂停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
体温调节能力差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因此,新生儿的体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在寒冷的环境中,新生儿可能会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而在过热的环境中,又容易出现体温过高的现象。家长要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避免宝宝出现体温异常。
红斑和粟粒疹
新生儿红斑是新生儿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斑丘疹,多在出生后1天~2天出现,3天~4天消退。粟粒疹则是新生儿鼻尖、鼻翼、颊、前额等处出现的针尖大小的黄白色皮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形成的。这两种现象都是新生儿皮肤适应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皮肤的发育和代谢会自然消失。
打嗝
新生儿打嗝是由于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膈肌兴奋性较高,容易受到刺激而引起膈肌痉挛。打嗝时宝宝会发出“嗝、嗝、嗝”的声音,但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吃奶和睡眠。如果宝宝打嗝,可以尝试让宝宝喝点温水,或者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
新生儿溢奶
新生儿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而且胃的入口(贲门)括约肌松弛,出口(幽门)括约肌紧张,所以容易出现溢奶的现象。通常在喂奶后不久,宝宝会从嘴角流出少量奶水。这是正常现象,家长可以在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起来,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帮助宝宝打嗝,排出胃内的空气,减少溢奶的发生。但如果宝宝溢奶量较多,或者伴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
(梧州市人民医院 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