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莫萍 谭伟玲)在今年猪价持续高位运行的二季度,我市各大规模养殖场大幅盈利,但随着新环保法、“水十条”等环保法规的落地,各地划定了畜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对原有的养殖场要求根据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是退还是养,猪倌们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日记者走访我市部分规模养殖场及相关业内人士了解到,如今环保倒逼让各养殖场加大环境设施建设投入,转型升级成为我市生猪养殖业的新发力点。
走进岑溪市糯垌镇昙海村,龙母种猪有限公司近百亩面积的养殖区里林木葱郁,二十多栋标准化猪舍隐藏其间,在低洼地和水源充足的地方,目之所及皆是牧草。总经理江庆强介绍,公司在猪价回升并实现盈利后,从猪舍规划、繁殖工艺、牧草种植、循环利用四个方面着手,建设绿色养殖场。恒温保育系统投入使用后,仔猪成活率提升了5%,致病率大幅下降。场内种植的50亩优质牧草,收割后经饲料厂切碎、打浆加工,直接经过新铺设全自动送料系统送达猪舍,安全可控。在环保设施建设方面,公司将今年盈利的300多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污水处理、牲畜无害化处理设备及建设一套7000立方米黑膜沼气池及沼气发电系统。经过黑膜池发酵的水清撤无味,可直接灌溉牧草,且产生的沼气还可用来发电,每天可供应猪场用电五个小时,月均节省用电一万多度。“虽然转型投入砸身家,但整体人工和饲养成本节省了近三成,环境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这笔账很划算。”江庆强信心满满地说。
位于藤县蒙江镇的广西三牛牧业有限公司,近期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新建生猪生态养殖点,提高粪便肥效,并清除养殖环境恶臭,抑制蚊蝇滋生,据介绍,漏缝地板猪舍内安装水风帘,实行“干清粪”模式,达到免冲洗的效果。同样,梧州市新利畜牧有限公司为实现节能减排,公司总经理韩定国将近期大部分盈利投资升级环保设施,在原有污水处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污水综合回收处理设备,处理过的污水可用于猪栏冲洗、苗木灌溉,实现生产用水自我循环。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市生猪养殖业开始“回暖”,为平抑往年的损失,各规模养殖场重点销售利润较高的仔猪和种猪,而生猪销售则保持平稳,没有明显增量,导致现阶段猪价仍在高位运行。此外,由于各项环评指标决定养殖场能否继续经营,所以由粗放型向规模型转型升级,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成为猪倌们不可回避的现实任务,而这也将促进我市生猪养殖业整体提质增效,为三季度生猪供应稳增长及肉价回落下好先手棋。
记者从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获悉,目前全市规模生猪养殖场共166家,其中163家已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的环境污染减排核算。为彻底改变农村养殖污染问题,各级水产畜牧兽医部门下半年将继续推广微生物科技,实现养殖生产过程生态、环境生态和产品生态的目标,同时结合生态乡村建设,建立农村合作股份制,利用农民自有土地进行流转,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农民小额贷款等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农民以入股形式参与养殖,杜绝农民在屋前屋后养猪等行为,净化农村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