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祝琳 通讯员 赖颖佳)曾几何时,看着山冲大片水田长满比人还高的杂草,长洲区倒水镇大桥村党支部书记苏锦源心里就犯愁。“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大多数家庭缺少劳动力,许多水田要么租给别人种,要么丢荒了。”苏锦源说。当选为村支书后,苏锦源就与大桥村党支部成员筹划怎样才能综合利用这些土地,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
由于大桥村的水田基本为山冲田,水源是天然的山冲水,当地水质良好、土地肥沃,田里长满福寿螺、田螺、泥鳅、黄鳝等贝壳生物及鱼类。然而,随着近年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许多农田没人耕作,导致宝贵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农村产业发展缓慢。
这些苏锦源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和村委主任严石燕等村干部谋划商量,加强村里的产业规划引导,发动一部分有技术、有经验的村民,立足当地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村民李阿力就是率先干起来的致富带头人之一。
在大桥村田埂边,李阿力凭经验一眼就看到三四个田螺,个头比一元硬币还要大。李阿力说,别人不愿打理的农田到他手中就变成了“聚宝盆”,“今年初春放下田的田螺种苗,现在基本都生籽了,成活率很高”。如今,李阿力和几户村民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向33户村民租下60多亩田地,并投入10万元发展田螺、石螺、塘角鱼、泥鳅等养殖,7月已收获第一批成年螺,9月上旬可上市商品螺、塘角鱼和泥鳅,预计到年底有约7万元纯利润。
水产部门技术人员介绍,田螺属普食性动物,饵养成本低、周期短,能实现当年有收益,同时还可在田螺池内混养少量家鱼和棚瓜,形成立体种养体系,是贫困地区调整养殖业结构、助农增收的新选择。长洲区倒水镇为帮助贫困户尽快脱贫,积极实施“一村一业”,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或合作社,在条件成熟的村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实现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