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李玉莹 通讯员 陈黎明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市民关注。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为“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心理专家指出,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对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尤为重要。
有轻微抑郁情绪可自我调节恢复
10月10日,针对梧州市精神疾病的发病情况,记者向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陈波扬进行了解。陈波扬介绍,近年来,我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年龄以20岁至50岁为主,而梧州市的情况也是如此,从今年到该院门诊进行咨询的市民来看,除了人数比以往有所增加外,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这些寻求心理咨询的年轻群体,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还包括一些学生。陈波扬指出,一些中小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差,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一部分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此外,这些年龄段的学生,其父母大多在事业上处于拼搏阶段,容易对孩子疏于照顾,甚至孩子出现病症后,父母仍不以为意。
陈波扬介绍,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其中重度抑郁症临床表现为悲观厌世、自卑抑郁,会出现自杀的行为症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中度抑郁的病情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患者情绪低落、悲观迷惘,尽管没有自杀行为,但也需要接受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
“每个人都会有轻度抑郁,即抑郁情绪,属于正常心理范围,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陈波扬说,但如果已经伴随睡眠障碍,食欲、体重下降,在早晨出现较为严重的情绪低落,这时人们就需要加以重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必要时需住院治疗,切勿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对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关爱理解
当今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当产生心理疾病时,往往会认为自己只是情绪化,没有加以重视,直到病情加重后,才意识到应该让专业医生进行诊断治疗。此外,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往往导致精神疾病群体被忽视,治疗更为消极。
陈波扬建议,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一个人遇到压力时,应尽量想办法释放压力,如找朋友倾诉、进行户外运动等。对于精神疾病患者,大部分人会认为要远离他们,甚至误解他们会有暴力倾向。事实上,并非所有患者都有暴力倾向。通过鼓励暗示、平等交流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提升自信,重新认识自我。家人除了督促患者及时服药外,也应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特别是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要保证其周围环境的安全,严密监护,及时送入医院治疗。
目前,除了一部分精神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许多精神疾病病因未明,大多会被认为是综合因素造成。陈波扬表示,对于孩子,应该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下成长,有良好的心态,长大才能从容面对各种挑战。社会也应该建立更为健全的心理干预和支撑体系,使得人们增强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进一步关爱和理解精神疾病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