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素雅/文 “老朱是家里的主心骨,85岁的老母亲等着他回来报平安,我等着他回来一起操持家务,女儿也在等着他回来继续辅导作业。”盼望着,盼望着,距离梧州援鄂医疗队员朱秀宁回梧的日子越来越近,赵燕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干家务时都感觉多了几分力气。 朱秀宁是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疫情发生后,家里人就做好了他随时支援前线的心理准备。同为医务人员,妻子赵燕云深知新冠肺炎疫情的危险性,因此她与丈夫一直瞒着家里的老母亲。赵燕云说:“2003年,他就曾经报名参加抗击非典的战疫。这次新冠肺炎来袭,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的他,决心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对此,我很是舍不得,但又希望他能发挥所长。” 自2月16日抵达武汉后,朱秀宁和家人的联系就有了“时差”。朱秀宁值守的班次,经常要持续至次日凌晨3点才下班。每次结束夜班后,朱秀宁回到酒店,总会拍一张自己吃早餐的照片发给家人,报个平安。而赵燕云和女儿,每天早上醒来第一时间就会关注朱秀宁发来的照片。 “爸爸在武汉理了一个超短的新发型,我在视频上都不认得他了。直到他问起我的学习情况,我就知道他还是那个爱操心的爸爸。”女儿小朱正在就读初三年级,从去年开始由朱秀宁为她补习数学、物理等学科。3月底,结束了武汉抗疫一线的战斗后,在南宁休整的朱秀宁又开始了对女儿的学习辅导。小朱把题目用手机拍下来传给父亲,朱秀宁理清思路后再回拨视频电话,给女儿详细讲解。近段时间,看到女儿的成绩有进步,朱秀宁还专门在网上为她定了一个生日蛋糕,以资鼓励。 
4月12日,女儿和朱秀宁连线沟通。朱秀宁在南宁休整期间,每天通过手机视频连线给女儿辅导功课。记者 杨扬 摄 而在朱秀宁出征的日子里,妻子也有了“进步”。每年冬季,都是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峰期,也是高压氧舱护士赵燕云最忙的日子。以往朱秀宁在家,每次深夜有病人突然入院,总是朱秀宁开车送妻子回医院支援。这次朱秀宁离家40多天,赵燕云终于学会驾驶电动自行车。清明节当天深夜,医院又接到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赵燕云立即开着新买的电动自行车赶回了医院。她期待着,等到丈夫回家时自豪地跟他说“你看,你不在家,我们也进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