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聚焦 |  藤县要闻 |   风景如画 |   旅游美食 | 民俗文化  专题栏 |  党旗飘扬 |  典型先进 |  走进藤县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藤县:留住古村古韵
作者: 郑彬昌 | 时间: 2016-2-22 | 来源: 梧州日报

郑彬昌

深春时节,进入藤县天平镇新马村,一湾碧水环绕村庄西北东三面,村边垂柳吐翠,池塘里白鸭畅游,婆娑的翠竹摇曳生姿,荫翳的榕树如巨伞覆盖,清逸的村巷两旁分布着错落有致的房屋,一切洋溢着陶渊明的诗境。平坦的水泥村路上,时不时有气派的小车驶过,还有时髦的俊男靓女在村道上漫步,现代气息扑面而来。这就是生态优美的藤县新农村。

而当我们走进村子深处时,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走进村中央,引领我们脚步的,是被无数脚板磨得光亮而凹下去的青石板。旁边的房子,灰瓦盖顶,斑驳苔痕清晰可见,青砖墙壁,被岁月侵蚀残缺的砖块像八、九十岁老人的牙齿,见证着岁月的风霜。木栏杆作门面的商铺,砖柱支撑起的人字型木架瓦顶的商档,如今,只是在静静地展示。还有古榕树,古码头,古跑马场,等等。透过这些明清时期的古物,似乎,可以窥见岁月深处的辉煌。是的,这里是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英雄明督师袁崇焕的故里。

为了留住乡愁,藤县在进行乡村建设中,成立了由建设、文化、文物、旅游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研究确立历史文化风貌村评定标准,按照“保护为主、突出特色、注重文化、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古村落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前年,该县对全县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了一次普查,加强对历史特色建筑和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和立法保护,有计划地对历史特色建筑进行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展示性利用,如对象棋镇道家村古建筑福隆庄进行了修缮,结合廉政基地建设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象棋镇道家村、天平镇新马村等历史文化名村,对现存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对已毁坏的则建旧如旧,把道家村、新马村等规划建设成历史文化名村,结合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保护;把大黎围屋、太平东养古民居等古村落、古建筑列入保护名录,发挥村民和物主的保护积极性。

在县城西江路和绣江路行走,防洪堤上修建的孝通亭、通津亭、登俊亭、得隽亭、潭江亭、回龙亭等,触眼所及,是古色古香的风韵。每天傍晚,在防洪堤上散步、休闲的人成群结队,一半是放松,一半是因为愿意在这洋溢着浓厚文化氛围的环境里徜徉。前几年建成的绣江路岭南特色文化骑楼城,车水马龙,是县城最繁华的街市。藤县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城镇总体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通过听证会等形式集思广益,提炼出一批形象生动、内涵丰富、雅俗共赏的地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体现到城镇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甚至路牌、广告中去。

“咚咚锵,咚隆咚锵……”台上牛歌戏《破窑求妻》在精彩上演,这是今年元宵节在藤县金鸡镇桥头村出现的情景。塑料布、竹子搭盖的戏棚虽然简陋,但是悬挂的两排20多个灯笼,呈扇形对挂的50面国旗,连着横杆布置的彩灯,还有彩旗,戏台用粉红色气球搭成拱门,门柱的对联,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和文化气息。

这个村从除夕开始,每天日夜各一场牛歌戏,但是村民百看不厌,依然喜欢看。戏棚里座无虚席,有老有少,达200多观众,占了村里人口的一半。诙谐的语言,熟悉的戏剧韵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村民不断地在古代与现代之间穿越,沉浸在这和谐盛世的欢乐里。

藤县注重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藤县狮舞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经过规划与培育,得到了发展壮大,禤洲狮队走出藤县、走出中国,扬名世界,获得了“东方狮王”的美誉,带出10多支舞狮队伍在全国各地发展,实现了市场化发展;藤县牛歌戏和水上民歌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者均成立了多支演出队伍,文化传承落到了实处;木偶戏、元宵习俗、乞巧习俗等一批特色民俗文化列入县保护名录,得到扶持。如今,很多村民遇上办喜事,总会演出一场戏进行助庆。

留住历史文化遗传,留住古村古韵记忆,留住浓浓乡愁,守护我们曾经的精神家园。藤县,一直在努力……

最美人间四月天
· 舌尖上的美食:藤县豆腐酿
· 最美人间四月天
· 走进多彩藤县
· 邂逅石表山低海拔云海奇观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梧州市藤县人民政府
梧公网安备:4504030200***号 电话:0774-1111111 传真:0774-11111111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7.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