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记者近距离观看海洋动物。

小记者们细致观察动物。

研学旅途欢乐多。 本组图片由记者龙天传摄
本报记者 龙天传 通讯员 何海霞
日前,在桂林融创海世界展馆里,蒙山县第三小学悦读小记者站300多名小记者踮着脚趴在环形展缸前,眼睛瞬间被“鱼群风暴”点亮。“‘魔鬼鱼’的翅膀像在飞!”六年级小记者邱鹏达的惊呼引来一阵欢笑。
6月6日上午10点,在幽蓝的荧光观察箱前,海洋导师用光束轻点水母伞缘:“这是‘彩色水母’,它们的触手藏着共生藻。”光束移动间,小记者们立刻举起研学手册比对图谱。小记者魏露露俯身贴近玻璃,突然轻呼:“快看!那只倒立水母在旋转!”生物课本里的腔肠动物特征,此刻化作伞盖开合的韵律。当导师演示喂食箱型水母时,小记者们发现触手上的刺细胞随食物闪烁微光,“原来水母捕食像星空在眨眼。”他们在手册的物种观察栏迅速记下“无毒刺细胞≠无攻击性”的科学批注。
另一边,海豚表演馆蓦然暗场。哗——两道银色弧线破水而出,海豚顶着红球跃向8米高空,水花溅湿前排孩子的校服。驯养员解说道:“每跳一次,伙伴就会轻蹭它额头。”
掌声未歇,欢乐部落的物理秀又掀高潮。当小记者们坐上类似飞船的游乐设施时,飞速旋转带出的离心力让大家都尖叫连连:“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一名飞行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了!”
返程大巴上,小记者们仍举着研学任务卡激烈讨论。小记者潘庆洋的卡片画着三层食物链:“虎鲸吃海豹,但人类垃圾会伤害虎鲸,我要在广播站讲这个故事。”带队教师周倩倩笑着展示手机相册:有的学生全程记录海狮鼓掌次数,有的小组用物理秀原理自制“空气炮”纸模……
“当海洋生物从面前游过时,跟课本里的洄游路线知识有了重量……”蒙山县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晓华翻阅着小记者研学心得,在“比考试更难忘”的稚嫩笔迹旁画下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