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彩表演引得小记者们惊呼连连。

小记者们学习炒茶。 本组图片由记者龙天传摄

小记者们动手调配茶饮。

小记者扛起龙头舞动,感受非遗魅力。
本报讯(记者 龙天传 通讯员 冯敏妮)日前,市融媒体中心组织市倒水中心小学七彩虹小记者站百余名小记者到梧州职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开展“童心探非遗·匠心跃指尖”校外研学教育实践暨青少年心理健康特色团辅活动。当天,小记者们通过学习六堡茶种植知识、炒茶、泡茶、制作新中式茶饮以及体验扎染等丰富的研学实践项目,加强对本土非遗知识的学习和传承。
小记者化身小茶人
6月6日,烈日为职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的茶园镀上金边。佩戴红领巾的小记者们边走边观察,采茶歌忽然响起——原来是该学院的茶学专家用方言示范“一芽二叶”采摘诀窍,小记者们指尖轻捻嫩芽,茶青顷刻堆满竹篓。
茶艺工坊内,蒸汽氤氲,茶香漫溢。小记者围在竹簸箕旁,指尖轻触温热的茶叶,跟随研学老师学习揉捻技法。“手腕要像云朵一样柔,力道却要像扎了根!”茶学专业的杨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小记者刘晓丽兴奋地捧起自己揉捻的茶条,她手中蜷曲的茶青已渗出清润茶汁,散发清香。
炒茶区更是热火朝天。小记者们戴上棉布手套,在150摄氏度的铁锅中快速翻动茶叶,“好烫!但老师说忍耐才能锁住茶魂!”小记者莫小乐的小脸蒸得通红,却始终不肯放下竹耙。待茶香弥漫,孩子们又化身小茶人,在素色茶席前躬身习礼。奉茶时,小记者周嘉杰的童音清脆:“请用茶——原来弯腰不是低头,是对自然的致敬!”茶汤入喉的甘甜与礼仪的庄重,让课堂上的茶文化知识在此刻落地生花。
传统茶饮喝出新味道
蒸腾的水汽裹着焦糖香弥漫实训室,小记者分两组展开茶饮创新实验。非遗奶茶组的料理台前,“三分茶汤配七分鲜奶”是一杯好奶茶的黄金比例,导师演示琥珀色茶汤注入雪克杯时引发阵阵惊叹。小记者蒙佳怡专注调和奶与茶,鼻尖沾了奶泡仍紧盯温度计——原来她在验证六堡茶“75摄氏度锁香”的秘诀。
创新茶饮区忽而爆发明快敲击声,只见小记者们戴着手套捶打柠檬片,青柠汁液与冷萃六堡茶在冰晶中碰撞。“这是‘暴打柠檬茶’!”小记者刘柏健边捶边解说,“导师说冷萃能保留茶多酚,搭配野柠檬才够劲爽!”空气中酸甜果香和茶香肆意蔓延,当翡翠色茶汤倒入镶嵌柠檬片的杯中,非遗技艺与现代茶饮完成惊艳融合。研学导师轻抿学生作品点头:“酸而不涩,茶底醇厚,你们已达到团体标准里的风味平衡!”
龙狮运动融合心理教育
午休时间,一阵鼓钹声骤然响起,训练场的红毯上倏然跃起金红双龙!梧州职业学院的六米长彩龙在小记者头顶翻飞游走,狮头眨眼时绒毛轻颤,引得小记者们惊呼连连。“龙头要追着龙珠跑,像心跳跟着希望跳!”小记者陈俊宇在教练指导下扛起三公斤重的龙头,才迈两步就踉跄栽进队友怀中,笑声霎时漫成一片。
小记者全东明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参加龙狮运动对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有较大帮助。活动中,研学导师抛出心理团辅任务卡:“三人一狮,用心跳合奏鼓点!”金红狮头下,小记者们通过呼吸调整实现“人狮合一”。
对于此次研学活动,市倒水中心小学校长韦海珠很是认可。韦海珠表示,市融媒体中心为该校七彩虹小记者站搭建了沉浸式研学平台,联动梧州职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非遗导师、场地及设备资源,将六堡茶制作、龙狮技艺、扎染工艺等特色非遗项目引入学生实践场景,使“做中学”理念具象化,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载体,使匠心精神真正流入少年血脉。
梧州职业学院乡村产业振兴学院书记、院长陈偲表示,为积极响应国家和我市有关号召,该校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桂韵101的“梧茶吾爱·六堡茶全链数字化与茶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首创沉浸式茶研学模式,通过AR(增强现实)制茶工坊、全息技艺展演等技术场景,以角色扮演、非遗实操等互动形式突破传统研学局限;同步设计“茶路寻根”主题实践,引导学生溯源茶船古道、协作古法制茶,在劳动中深化乡土文化认同与工匠精神培育,更以千年茶史为载体,将生态保护、诚信经营等德育目标融入研学任务,系统性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与家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