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甘沁雨 通讯员 吕殷誉
充满人情味的“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邻里互助机制深入人心;暖意融融的老年爱心饭堂飘出幸福味道;婚事简办为传统习俗注入时代新意……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明风尚,浸润乡土。近年来,长洲区以自治区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县(区)为契机,紧扣“塑形”与“铸魂”双向发力,将制度创新、文化浸润、典型引领深度融合,在广袤农村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榜样示范,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近日,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长洲区长洲镇泗洲村获评全国文明村镇。这份荣誉背后,是泗洲村深耕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更是长洲区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文明升级的缩影。
走进泗洲村,鳞次栉比的村居与整洁村道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老幼同乐的场景随处可见。而该村最具温度的文明符号,当属村里的老年爱心饭堂。每周五、周六中午,80岁以上老人围坐在此,品尝志愿者精心烹制的爱心午餐。
爱心饭堂今年2月21日开始运营,不仅吸引多名村民和社会人士参与,还收到社会捐赠的食材和资金支持。如今,前来爱心饭堂就餐的老人最多时达80多人,小小的饭堂成为村里孝老敬亲的“文明窗口”。
泗洲村的文明底色不止于餐桌。借力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该村不仅新建公厕、改造农房外立面,提升环境风貌,还通过常态化管控农房建设、规范村容秩序,实现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村里将移风易俗内容编入非遗下俚歌,创作10余首新歌在节庆传唱,并通过“村村通”大喇叭发布倡议书,推动文明理念浸润人心。
从爱心饭堂的孝道传承,到人居环境的焕新升级,再到文化制度的多维浸润,泗洲村构建起立体文明实践体系。
文化浸润,文明实践蔚然成风
位于长洲区兴龙街道的平浪村是广西革命老区,漫步村中,能让人深切感受到红色基因与文明新风在乡土间深度交融。
老区广场上,平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讲解队以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村民接受精神文明洗礼;乡风亭里共商共议,凝聚起文明建设的强大共识;农会旧址年均超1万人次参观,让红色记忆与文明传承共鸣……
平浪村巧用三大活动阵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文明新风又转化为推动村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正如村党支部书记黎毓建所言:“村里风气好,附近不锈钢产业园的工人都乐意到村里租房住,之前让地修路村民的房屋变成了临街铺面,村民实现了增收。”
精神文明的春风,也悄然吹进了倒水镇富万村。
在农村,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陈规陋习一直是基层治理的“硬骨头”。富万村迎难而上,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以“一碗面、两碟菜”的简约办席模式,搭配“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的人情往来原则,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该村党支部书记莫振华自豪地说:“去年全村31场红白事,全部实现零超标。”
这背后,是富万村创新推行的“六个一”工作法发挥作用,通过打造一个文化传承阵地、树立一个节俭新风标杆、搭建一个公益婚恋平台、完善一套干部管理机制、弘扬一种孝道文化精神、规范一方文化市场秩序,将文明办事理念深深嵌入基层治理肌理。
见微知著,透过平浪村、富万村,可窥见长洲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活力。
该区把深化移风易俗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累计拍摄发布《长洲区公益广告之移风易俗》《倡导移风易俗10元20元也是祝福》等10多个公益广告,以可视化形式引导群众摒弃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家风讲座”,结合文明墙绘、文明宣传,推动村民观念从“重面子”向“重实质”转变;培育泗洲“诚信菜市”、富万“131”志愿服务、“清廉”大同等特色品牌,全域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新风尚。
从“一村试点”到“全域开花”,长洲区以制度为基,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治理;以文化为脉,让传统与现代文明交融;以典型为引,带动群众参与文明行动。长洲区正通过制度、文化与典型的多维发力,让文明之花绚烂绽放并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