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近日晚上10时左右,家住河西的梁大伯突然感到胸闷胸痛、头晕出冷汗。梁大伯的爱人苏阿姨立刻将他送往梧州市工人医院就医。刚到医院急诊室,梁大伯心脏就停止了跳动,不省人事。
据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黄达军介绍,“梁大伯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发现,他的心血管有一条已经闭塞了,随时有可能发生猝死。”在一个多小时内,梁大伯的心脏就出现了5次停跳,任何一次都足以致命。23时35分,经过医护人员尽力抢救,进行血栓抽吸和支架治疗后,梁大伯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目前,梁大伯身体康复良好。
发病90分钟内是关键
黄达军介绍,心肌梗死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病率、高治疗负担以及年轻化等特点。在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研究显示,如果在心肌梗死发病后的90分钟内到达医院,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死亡率可降到4.2%~4.4%,如果病患在90分钟内没有到达医院,死亡率会直线上升。部分人对心肌梗死认识不足,觉得休息一下症状可能得到缓解,或者错误地判断为其他疾病,往往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黄达军提醒,如果遇家属或他人心肌梗死发作时,首先要让患者静卧,迅速拨打急救电话,不要随意搬动患者,更不能让患者步行前往医院。其次,可给患者含服硝酸甘油,一般剂量即可。最后,在等待医护人员到来的时候,要密切观察患者,若发生脉搏微弱、呼吸不畅、抽搐等情况,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来。
中老年人重在预防
黄达军说,春季和秋冬季节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40岁以上中老年人属于高危人群。如果平常发现有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心血管检查。如果是心血管问题,应及早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因心肌梗塞造成严重后果。
在平常生活中,患有心脏病的人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控制体重,戒烟限酒;注意休息,不宜夜间工作;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坚持运动,但不宜剧烈运动。 (刘晓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