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李沪华)近日,在万秀区华堂村高枧组,一座新建好的盖板涵桥接通两岸,村民往来乐意融融。“新桥桥基疏浚了溪道,宽厚的盖板方便货车进村运输肉桂,盘活了村集体产业。”华堂村党支部书记吴海新把我市实施“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比作一场“及时雨”,连连称赞。
吴海新介绍,新桥建成前,华堂村高枧组和思扶村塘基自然村的450多名村民,出行须经过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漫水小桥。由于年久失修,旧桥桥身严重变形,部分组件崩缺开裂,导致机动车无法通行,每年汛期不但影响学生上学,还耽误村民运销桂皮、桂枝叶、桂柴等产品,许多村民不得已选择外出务工。
去年,我市启动实施“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当地村民借助政府财政支持,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建成长4.5米、宽3米的盖板涵桥,并于近期通过万秀区交通运输局评估验收,该局还定期派出技术人员进村勘察测量,指导村干部做好新桥日常维护工作。
每年3月至5月是当地村民加工销售肉桂皮、桂枝叶的好时节。李海强是高枧组的肉桂种植大户,种植规模约70多亩。这些天,不少林产中介到他家收购桂皮,由于运输条件改善,中介开出每公斤11.2元的好价钱。“过去运输肉桂,要么绕远路,要么走旧桥,都很费劲,现在政府帮建好了新桥,大家才好‘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李海强高兴地说。
市“第一公里·桥”惠民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工程计划安排,今年一季度全市共有95座新建或危改桥梁开工,截至3月底已有13座桥梁竣工,其余项目将在6月前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