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在珍惜宝贵的资源财富,更是在守护党的优良传统、塑造清朗的党风政风。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祖宗的训诫,道尽了勤俭节约的千年智慧。
然而,即便在大力倡导节约的当下,舌尖上的浪费、指尖上的挥霍,仍在一些地方顽固存在。中国农科院《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的数据令人揪心:我国食物损耗浪费率高达22.7%。按2021年粮食产量换算,这意味着一年被损耗浪费掉的食物,足以喂饱1.9亿人整整一年!这并非孤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实地调研更显示,中国城市餐饮业每年食物浪费量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之间,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这组“大账本”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对全社会,尤其是手握公共资源分配权的党政机关,敲响了震耳警钟。因为,在部分党政机关里,那些“花公家钱不心疼”的形式主义浪费,格外刺眼,也更需警醒。毕竟,党政机关里的这些看似微小的浪费行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损耗,更违背了党政机关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说,党政机关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上必须作表率。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党风政风建设方面而言,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体现。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坚决刹住“四风”特别是奢靡享乐之风,才能让党员干部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增强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党政机关作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每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米,都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与保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政机关多节约一分,群众的认同就多一分。
也正因如此,近日,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了修订,针对强化“四风”纠治特别是深化整治铺张浪费现象,进一步严明纪律要求、让制度“长牙带刺”。我市各部门单位也迅速行动起来,立足主责主业,多措并举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条例。例如,市纪检监察机关严查“车轮上的腐败”“舌尖上的浪费”等突出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管理、财务报销等方面的规定,筑牢反对浪费的制度堤坝;市财政局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强对会议、培训、差旅、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支出事项的审批管理,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确保支出符合规定用途和标准;市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机关各项经费开支进行严格把控,从源头做起,节约粮食,节水节电。这一切,都是为了能让“过紧日子”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党员干部要破除“花公家钱不算浪费”的错误心态,树立“节约就是创造价值”的正确政绩观。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党政机关的作风,对社会风气有着强大的示范效应。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是在珍惜宝贵的资源财富,更是在守护党的优良传统、塑造清朗的党风政风。
唯有党政机关真正行动起来,从一餐饭、一张纸、一度电做起,让勤俭节约内化为行动自觉,通过“机关食堂‘光盘’成常态,文印纸张两面打印成习惯,设备维修再利用成自觉”等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每一分公共资源都真正用在刀刃上,从而带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