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龙圩区龙圩镇龙城路75号对出的街道上(南方电网的电箱)时有老年人随处小便的现象发生,这种不文明行为的背后反映出该路段公共厕所数量不足。
公共厕所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场所,也是观察城市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公厕关系大民生,小环境折射大文明。如何让“方便”之事真正方便,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加强公厕设施建设与市民教育宣传,多措并举保障居民如厕需求。
一是增加公厕数量和优化布局。一方面,应加大对公共厕所建设和改造力度的投入,严格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做好公厕建设;另一方面,合理规划,优化公厕布局,确保公厕布点方便实用,在商业区、居民区、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增加公厕数量,必要的时候在人流量大的区域摆放“流动公厕”,且公厕应设置有明显的标志,提升公厕的覆盖密度和设施标准,满足群众需求。
二是推动“内厕”开放。盘活资源、物尽其用,推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厕所开放制度。同时,鼓励沿街单位、商场、超市等场所的内部厕所对外开放,作为城市公厕的有效补充。
三是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应协调解决公厕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注重建管并重,通过建立健全卫生保洁、维修维护、监督检查标准化管理体系,促进公厕管理长效化、规范化;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推动实现公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宣传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采取加强教育宣传来提高公众的文明素质和公德意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广告等渠道普及公共场所卫生的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及文明如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