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热心帮忙,我根本就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5月29日上午,一见到来访的万秀区司法局工作人员,社区矫正人员陶某就感激地表达谢意。
陶某说,从初出监狱时的绝望无助,到如今逐步过上正常的生活,他生活前后的巨大变化,离不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真诚帮助。
一次犯错一生悔恨
2005年,陶某因犯运输毒品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云南某监狱服刑。服刑期间,陶某因表现积极先后四次获减刑。2013年8月,陶某被判假释,考验期自2013年8月9日起至2016年5月22日止。
假释出狱后,陶某依照规定来到梧州市万秀区司法局城中街道司法所报到。
“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区矫正,认为自己被判过刑、坐过牢,人生还有什么奔头呢?”陶某说,初到司法所报到时,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很模糊,认为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还有着较为严重的“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与很多社区矫正人员一样,如何克服生活的困难,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自力更生,成为已在监狱服刑近十年的陶某面临的一道难题。
回到家后,年近六十的陶某看着家徒四壁的房子,想到妻子又在早年与他离了婚,唯一的妹妹又在藤县,自己年纪大,没有生活来源,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此情此景,让陶某很茫然。面对人生的变故和生活的压力,陶某顾虑重重,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不想配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
真诚帮扶促转变
面对陶某的种种不配合,万秀区司法局城中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气馁。陶某不肯来司法所,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去走访,和他像朋友一样真诚谈心,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同时,司法所还为其量身订制了一套矫正方案,让他认清自身的特殊身份,自觉服从刑罚处罚,认真接受教育改造。
陶某原来居住的房子已在地质灾害整治中被拆迁,他只能租住在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逼仄房子里。了解到陶某符合申请廉租房的条件后,城中司法所将情况向上级反映,帮他跑部门递送相关申请材料。今年年初,通过多方努力,陶某终于申请到了一套位于平浪花园廉租房小区的廉租房,并于2014年2月正式入住。
为了解决陶某生活困难,司法所工作人员又指导他去万秀区失业保障服务中心领取失业证,带他去人才服务中心,使其找到了一份在某茶叶生产企业担任门卫的工作。现在,陶某每个月收入有1200余元,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司法部门工作人员一系列的帮扶,使陶某十分感激,态度也从原来的抵触变成了积极配合。
“房子虽然不大,但每月租金加上物业费才80多元,我也算是有个家了。”5月29日,在平浪花园廉租房小区干净、整洁的30多平方米房子里,生活已逐渐恢复正常的陶某表示,自己今后一定会遵纪守法,积极改造,学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各界的关怀。
切实解困暖人心
“关爱社区矫正人员,不是去怜悯他们,而是要将他们当作正常人看待,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万秀区司法局城中司法所负责人表示,社区矫正人员是监外服刑的罪犯,但同时也是需要社会给予特殊关爱的对象。
据悉,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万秀区司法局不仅积极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还注重根据每一名社区矫正人员的不同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帮扶解困,帮助解决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
今年以来,万秀区司法局推行临时救济政策,贴心保障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生活,同时还联合人社部门、技工学校等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免费培训班,在辖区内建立了九个安置帮教基地,以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积极联动,为社区矫正人员解决户口、低保等实际困难。
万秀区司法局局长魏钊生认为,通过综合运用社会管理资源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帮扶解困,使社区矫正人员及其家属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宽大和温暖,有利于社区矫正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据了解,自从2011年1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至今,万秀区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252人,已解除矫正160人,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92人,为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就业、低保、户口等实际困难共计303人次,社区矫正对象无一出现托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的现象。
西江都市报记者 黄海志
通讯员 陈华啟 祝瑾 |